“中軸現時與願景”主題展開展

2020-11-23 09:00:03|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周經韜

“中軸現時與願景”主題展開展

市民在觀看室內展第四章展板

“中軸現時與願景”主題展開展

  展覽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北京青年報梳理10年採訪歷程,整理出“媒體聚焦中軸線  回望十年申遺路”為主線的室內展陳和以中軸線申遺的現實為線索,以“老城不能再拆”系列報道(見2020年9月16日本報報道)為依據,梳理出“老百姓的感情軸”“老城保護的牽引軸”“首都建設的發展軸”為主線的室外展陳。  《中軸現時與願景》主題展之導覽

  請北京市民登上展板講故事,突出新聞視角,關注中軸線申遺和老城保護現時場景……11月19日,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和北京青年報社聯合主辦的《中軸現時與願景》展覽在景山公園觀德殿正式開展。

  媒體聚焦中軸申遺路

  記者踏勘中軸保護現時圖景

  室內展以“媒體聚焦中軸線  回望十年申遺路”為主線,通過七個篇章,全面梳理回顧了中軸線文物修繕以及北京老城保護工作推進中一個個突破性的歷史瞬間。例如第一章“遺産日傳來京味吆喝 中軸線喜入預備名單”和第二章“領袖指明文保路 百姓心繫老北京”,重點回顧了2011年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的全面啟動和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後發表的重要講話與指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是一張金名片”;第四章“四大公園多方騰退 園內古跡依次開放”,用2018年至2020年連續三年的報紙版樣,展示了天壇、北海、景山、中山公園在文物騰退、環境整治、文物修繕及景區開放方面的推進過程;第七章“中軸文化軟實力名城條例再修訂”,則從北京“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十九屆五中全會提高首都文化軟實力的角度,展示了北京中軸線申遺和老城保護的重要性。

  室外展用中軸線“老百姓的感情軸”“老城保護的牽引軸”“首都建設的發展軸”三條軸線串聯起整個展覽的脈絡,通過北青報記者踏勘中軸線,看即景、記修繕、探傳承、聽文物“説話”,讓市民看到了正在“壓茬推進申遺”中的北京中軸線。

  “老百姓的感情軸”裏,有馬凱餐廳回歸地安門的老字號鄉愁,有鐘鼓樓下、玉河邊老百姓的依戀。“老城保護的牽引軸”裏,突出了老城名片的可識別性。“特、老、靜”的北京老城保護三要素如何呈現?中軸線文物保護修繕怎樣連點成面?如何讓中軸文物會“説話”?在這一板塊中,大量鮮活的實例為市民做了解答。“首都建設的發展軸”裏,聚焦鐘鼓樓修繕、北海醫院和天意商城降層改造等八項工程,呈現了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進程中壓茬推進,環環相扣。同時,玉河庵、雁翅樓等文物建築在引入社會力量中得以原址保護的實例,讓人們看到了不求所有但求開放、“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文保思路。

  百姓登上展板講故事

  10集短視頻帶您逛中軸

  本次展覽呈現出三大亮點。第一大亮點:請市民百姓登上展板。室外展的“老百姓的感情軸”部分用了兩塊展板,邀請范來友、田澤卿、李長林三位北京市民來講自己的“中軸故事”。

  今年65歲的范來友,三代人居住在鐘鼓樓腳下,至今兒時在鐘鼓樓下玩耍、喝大碗兒茶、聽戲的場景他還歷歷在目。他説,如果把文物建築比作是一個城市的外殼,生活在其中的老居民就是文物的魂。和范來友離得不遠,今年66歲的李長林出生在玉河邊,和中軸線的水系特別有緣。老李最愛的就是玉河南段木質棧道上那幅長達116米長的《京杭大運河風物圖》銅質浮雕,1700多公里的古時京杭大運河沿線風光在圖上一覽無余。市民田澤卿如今和范來友、李長林住得比較遠,他曾是西城區菜西培育衚同3號的原住民,2019年菜西片區是全市最早試點申請式退租的居民區,田澤卿和其他一些老鄰居選擇了退租,從17平方米的老房子搬到如今豐台區合順家園83平方米的新房子,田澤卿覺得很是舒坦。

  三位市民用他們的現實生活,鮮活地呈現出了北京市在老城保護和城市有機更新中的工作成果。

  第二大亮點:融媒體展示。展覽文圖內容細化為10集視頻短片,實景與動漫元素相結合,市民可以在觀展的同時,通過展覽現場的大螢幕循環觀看10集短片內容,一起逛中軸。

  第三大亮點:本次展覽突出以新聞視角關注現實,緊扣中軸線申遺工作現狀,每個圖景的展示都來自於新聞記者探訪的實地實景。 文/本報記者  王薇  圖片製作/沙楠

  展覽亮點

  四大公園多方騰退 園內古跡依次開放

  展陳時間

  《中軸現時與願景》展覽于2020年11月19日在景山公園觀德殿開展。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9:00—16:00開放,提前半小時遊客停止入內,週一全天觀德殿關閉(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展期將延續至2020年12月底。

  展陳要目

  室外展

  老字號裏藏鄉愁

  老百姓的中軸依戀

  老城保護三要素

  中軸保護連點成面

  中軸文物怎樣説話

  中軸申遺怎樣壓茬推進

  不求所有但求開放

  室內展

  第一章 遺産日傳來京味吆喝  中軸線喜入預備名單

  第二章 領袖指明文保路  百姓心繫老北京

  第三章 説騰退以人為本  拆違建心強志堅

  第四章 四大公園多方騰退  園內古跡依次開放

  第五章 文物修繕出深閨  老城保護露真容

  第六章 共生院鄉愁縷縷  規劃師巧繪新顏

  第七章 中軸文化軟實力  名城條例再修訂

  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壇、景山、北海、中山等四家市屬公園,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的全力推動下,加快落實公園兩規及遺産保護方面的工作,近年來相繼開展了佔地騰退、環境整治、文物修繕、景區開放等工作,古建院落的騰退開放不僅為遊客增加了50000平方米遊覽空間,還恢復了北京公園的歷史風貌,助力北京市中軸線申遺。

  在景山公園觀德殿(西配殿)內,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聯合北京青年報社首次系統梳理了市屬公園文物古建騰退利用的歷史進程,在中軸線“原址”古建中重新呈現,成為此次特展的一大亮點。

  展覽內容涉及天壇公園機械廠區域,景山公園壽皇殿和觀德殿,北海公園漪瀾堂、大佛殿和萬佛樓,中山公園社稷壇內壇等景區,在回顧與展望中,將北京市屬公園與中軸線的故事和歷史向觀眾娓娓道來。

  天壇公園:

  廣利門、泰元門首次“亮”了出來

  天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築群,也是北京中軸線上僅有的三處世界文化遺産之一。過去,由於歷史原因,部分壇域被佔,天壇“天圓地方”的空間格局和文化寓意被人為切斷。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和天壇公園的共同推動下,如今被佔區域逐步完成騰退開放。

  2019年6月8日,天壇機械廠區域騰退開放。該區域位於天壇公園西南角,是一片狹長地帶,包含內壇墻、廣利門和輿路等天壇歷史遺産本體。隨著機械廠區域的修繕整治完成,天壇公園完成了700余米內壇墻的修繕工作,天壇內壇“環壇步道”全部貫通。與此同時,淡出公眾視野近70年的廣利門首次亮了出來。站在廣利門下舉目遠望,壇墻和祭祀輿路向遠方延展,再無遮攔,在一行行綠柏的掩映下,呈現出一派古意盎然。

  繼廣利門之後,天壇公園于2019年9月完成了泰元門的騰退修繕。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廣利門、泰元門是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中的兩個。其中,泰元門為天壇圜丘東天門,明朝時,泰元門外建有崇雩壇,皇帝行經泰元門祭天祈雨。由於歷史原因,泰元門的三個門洞曾被三家住戶佔用,隨著園內住戶騰退簽約、復原修繕,泰元門終於恢復了歷史原貌。

  按計劃,天壇將於2030年前總體恢復完整。

  景山公園:

  壽皇殿、觀德殿完成騰退

  作為中軸線沿線14處遺産點之一,景山公園壽皇殿是展示北京市近年來文化保護成果的一張新名片,也成為北京中軸線上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

  1954年,景山公園劃出一部分被北京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市少年宮)使用。1956年1月1日,北京市少年宮正式在壽皇殿成立,自此形成了“一園兩治”的管理模式,壽皇殿內各殿及主要建築改為教室、辦公室等教學活動場所,之後功用徹底改變。在多方努力下,壽皇殿建築群于2013年末正式回歸景山公園,並對壽皇殿建築群進行全面修繕,全面恢復了壽皇殿院落清乾隆十四年的歷史面貌。

  2018年11月,壽皇殿正式對遊客開放。修繕後的壽皇殿巍峨壯觀、氣勢恢宏。壽皇殿正殿復原了部分清光緒年間的原有陳設,可讓遊客直觀了解壽皇殿的室內陳設品和皇家祭典場景,重溫各類典禮現場。壽皇殿內尚存16件可移動文物,包括磚城門前的石獅子、東西碑亭內石碑、壽皇殿正殿月臺上銅爐等,見證了壽皇殿的興衰歷史。

  繼壽皇殿建築群後,景山公園觀德殿于2020年9月底向市民遊客開放,這也是景山公園第二個完成騰退修繕後亮相的古建群。觀德殿位於公園東門內北側,明清時期曾是皇帝觀看兒臣射箭之處,此前部分院落被佔用。經過騰退修繕,大致恢復了乾隆十三年的歷史原貌。《中軸現時與願景》展覽就位於景山公園觀德殿院內。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景山公園對北區的中軸線治理工作已近三年時間。參照乾隆十五年路網脈絡規劃平面,現階段正在持續開展西北區相關配套項目的後續建設。

  北海公園:

  大佛殿、萬佛樓遺址開放

  北海公園曾是元代皇城建設的原點,擁有近千年的歷史。

  位於北海北岸的闡福寺,曾是皇家用於舉行祈福納壽活動的重要場所。2018年,公園騰退了闡福寺大佛殿後殿北部遺址區域內的4戶居民,騰退面積575平方米,並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大佛殿遺址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

  2019年9月,闡福寺大佛殿遺址正式對公眾開放,景區新增遊覽面積4600平方米,也讓闡福寺景區前、中、後三進院落最終完整呈現在遊客面前。同期開放的還有佔地面積達8886平方米的萬佛樓遺址區。萬佛樓遺址區位於闡福寺西側,為小西天景區的一部分,目前僅存寶積樓、妙香亭等遺跡。由於歷史原因,兩組遺址均有部分建築已不復存在,只留存建築基座等痕跡。

  北海公園萬佛樓、大佛殿建築群遺址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物類型,公園在保證文物及遺址本體安全的前提下,通過開放與展示帶動小西天、闡福寺建築群的全面開放,使北海800多年孕育出的傳統文化底蘊完整呈現出來。

  北海漪瀾堂建築群位於北海公園瓊華島北坡,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擁有極其豐富的建築形式以及遺産價值。

  由於歷史原因,自1956年漪瀾堂建築群長期作為倣膳飯莊使用,2016年北海公園管理處與倣膳飯莊正式簽訂騰退協議。至此,被佔用長達60餘年的漪瀾堂建築群順利完成騰退工作。

  2019年12月,作為首都老城保護重要古建修繕任務,漪瀾堂建築群修繕工程順利開工。工程遵照恢復古都風貌、消除漪瀾堂建築群文物本體殘損病害、糾正歷史不當干預、恢復歷史格局、展現北海皇家特質為目標,對再現漪瀾堂及瓊華島歷史風貌及山水景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北海漪瀾堂建築群修繕工程計劃工期兩年,預計2022年修繕完成。屆時這座古都北京著名的歷史景觀將在“十四五”內以富有新時代特色的精神面貌再度向社會開放。

  中山公園:

  住戶騰退恢復景觀綠地

  中山公園地處首都核心區,其前身是明清皇家社稷壇,1914年辟為公園開放,初稱中央公園。

  近年來,中山公園通過復壯保護一級古樹、鋪設草坪、移植竹林、栽植盆景造型樹木梅花、佈置太湖石等,同時通過住戶騰退,共恢復景觀綠地304平方米,並於2018年“五一”期間正式向遊客開放。

  為助力北京市中軸線申遺,社稷壇內壇將進一步開展騰退、整治工作,恢復原有歷史環境風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斌  本版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郝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