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小故宮”萬壽寺百年大修

2020-12-07 08:40:03|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周經韜

  原標題:“京西小故宮”萬壽寺百年大修 清代塑像通過無損檢測探出內傷

“京西小故宮”萬壽寺百年大修

  修繕人員在為觀音像本體做掃描前,安裝發射器。

  北京日報記者 李祺瑤

  北京藝術博物館所在地萬壽寺被譽為“京西小故宮”。上週末,該館清代塑像挂上了“專家號”,請武漢專家帶著專業的透視儀現場問診。片子顯示,這尊倒坐觀音泥塑像的頸部隱藏著一條貫穿裂隙。萬壽寺觀音像搶險監測勘察項目執行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崔德山説,修繕後將給塑像戴上“健康手環”,實時監測健康狀況。

  這個工程只是萬壽寺百年大修的一個環節。“西路和中路大部分古建築已完成修繕。”藝博館長王丹説,未來博物館恢復開放後,古建築不僅要亮出來,更要合理用起來,比如引入木工坊和女紅坊。

  塑像拍“胸片”方圓50米禁行

  看“專家號”的塑像建於清代,身著薄衣、露臂赤足,盤坐于須彌座上。目前,須彌座已出現斷裂,“穿”上了鋼支架。

  為了搞清塑像本體的傷情,藝博特意請來了崔德山和同事“出診”。他們還帶來了兩個黑匣子和不同大小的黑色膠片。崔德山介紹,黑匣子裏分別裝著電磁波發射器和膠片掃描器。開始“體檢”時,先把膠片放置在塑像身體的不同部位,利用電磁波穿透塑像,成像在膠片上,再傳輸到電腦上。“通過調節曝光度和曝光時間,還可以觀察雕塑局部病害信息,有針對性地分析‘痛點’。”

  整個“拍片”過程持續了4個多小時。每拍攝一個部位,崔德山和同事就需要爬上腳手架,調整膠片位置。他解釋,人可以靈活調整姿勢,但塑像不能移動,就需要手動調整膠片位置。“真正拍攝過程有輻射,所有人員要離現場50米,遠程操作。每張片子從佈置到掃描出結果,需要花費至少30分鐘。”

  6張片子探出內傷

  “這種無損檢測技術,可以看清內傷。”崔德山説,一共拍了6張片子,分別涉及塑像的頸部、肩部、手臂、須彌座和五彩懸山。

  其中,頸部發現了一處暗藏的“傷痕”——“從外部看,塑像頸部只是有一點點龜裂。但通過片子可以看到一道貫穿頸部的裂隙,長近20釐米,寬2至4毫米。”崔德山説,現在只靠中間的木結構維持穩定,傷況較重。

  下一步,專家將結合裂縫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塑像頭部的傾斜度等,對其結構進行系統評估,並確定“手術”方案。

  塑像將戴“健康手環”

  專家們還要給塑像戴“健康手環”,實況監測文物的健康狀態。針對不同的“痛點”,會有不同的監測儀器。比如在塑像左、右裂縫處佈置裂縫計,監測裂縫張開的大小和速率,時刻掌握變形程度;塑像背後計劃裝傾斜計,掌握傾斜大小和方向。同時,文物保存環境的溫濕度等也會配“24小時監護”。

  通過4G網絡,這些監測內容和數據會傳輸到電腦和手機的終端。崔德山説:“設備會比對數據,一旦發現某個‘病痛’加劇了,會立刻發出預警。”

  目前,萬壽寺的百年大修已經推進到東路,考古發掘和古建修繕兩項工程同步推進,乾隆當年拜訪萬壽寺方丈的“禦路”已經亮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