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體的“新”需要細細品

2021-04-12 09:00:46|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周經韜

原標題:外觀修舊如舊,內裏脫胎換骨 首體的“新”需要細細品

  ■深藍淺藍間隔分佈的座椅加寬後更舒適

  ■36個37平方米的超薄膜在場館頂部鋪成一個上千平方米的巨型投影螢幕,畫面流光溢彩

  ■採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方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於零,製冷非常均勻

  北京日報記者 李立 實習記者 卓然

  走進首都體育館,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環顧四週,深藍淺藍間隔分佈的座椅加寬後更舒適;抬頭仰望,36個37平方米的超薄膜在場館頂部鋪成一個上千平方米的巨型投影螢幕,打開場地四角布設的鐳射投影儀,投射其上的畫面流光溢彩;低頭看,31米×61米的多功能轉換標準冰場潔白平整,可愛的冰娃、雪娃圖案在冰面下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外觀修舊如舊,內裏脫胎換骨,這就是新首都體育館。

  “歷經53個春秋,首體在今天又煥發新的青春和面貌。為了迎接在這裡舉辦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我們對場館進行了大面積改造。”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首都體育館運行團隊主任丁東這樣説。

  外觀修舊如舊

  作為北京市十大歷史風貌建築,首都體育館建成于1968年,運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功能最多、適用範圍最廣的體育館之一。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時,這裡是排球比賽場館。現在,這座老場館再度轉換身份,將承擔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並將産生14枚金牌。

  改造這樣一座場館,並不容易。就拿體育館前的石階來説,每一塊石材,都見證著中國體育一次次的大事件,承載著首都體育館的光輝歷史。保持好場館原有樣貌,最大程度維護好其歷史和藝術價值,成為了必須堅持的原則。因此,這次的首體綜合館改擴建項目,秉承了“傳承保護、立足賽後、確保賽時、綠色科技”的改造策略,外觀從傳承保護出發,場館整體顏色還是秉承傳統色調,莊嚴大氣,遠遠望去,賞心悅目。

  體育館南側觀眾區的主入口及北側貴賓接待入口的臺階,由於見證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及2008年夏季奧運會,對於首體意義非凡,在此次改造中也特地進行了原樣保留。

  系統全面升級

  “這次場館的改造涉及了幾大系統。一是音響,採用的是目前最現代化的音響系統。二是視頻系統,天幕、環屏、端屏也都是目前最現代化的,特別是天幕和環屏,是這次改造後新增加的。三是制冰系統,場館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技術制冰,既符合國際奧會要求,又綠色低碳。還有一個改造是恒溫恒濕系統,因為這是進行滑冰比賽的場所,所以對場地環境、溫度、濕度、排風都要求很高,再加上現在防疫的要求,所以場館空調系統、新風系統都重新進行改造。”丁東説。

  此外,首體的觀眾席也進行了大改造。此前,首體能容納18000名觀眾,而改造後變成了15000人。“大家肯定會問,為什麼少了呢?按説改造應該增加了。這是因為,老場館的大框架不能改變,它已經屬於現代建築的‘文物’。另外是為了增加觀眾觀賽的舒適度,我們在現有基礎上把座椅加寬,讓觀眾觀賽更加舒適。還有就是按照國際奧會和國際單項組織要求增加了無障礙坐席,在首體館裏有80多個。這樣改造後,我們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觀賽需求,舒適度也提高了。”丁東説。

  打造最美的冰

  2022年北京冬奧會,首體將承辦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對於冰面的要求之高不言而喻。而為了打造“最美的冰”,首體運行團隊也是想盡了辦法。

  在首體的頂部,通過鋁合金框架結構,懸挂起了36個37平方米的網格膜,從而在場館的頂部形成一個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螢幕。同時,在場地四角分別布設鐳射投影儀,將絢麗的燈光與優美的畫面投影至場館頂部的螢幕,當運動員在冰面上盡情舞動時,仿佛置身夢境一般。“最美的冰”不但可以在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賽時營造夢幻的競賽體驗,也為賽後吸引群眾性冰雪運動體驗提供優異的運動氛圍和觀眾視覺引導。

  據了解,首都體育館冰面採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方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於零,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這種製冷技術相比較傳統方式效能大大提升,而且製冷非常均勻,不會出現各個部位溫度不一樣的情況。首都體育館對製冷過程中産生的餘熱進行回收利用,每年可以節省100多萬度電,極大地提升了場館的綠色屬性。另據了解,首體園區共有4塊冰面採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技術,成為二氧化碳制冰最集中的區域。

  “這個場館的改造,我們總結成九個字——老場館、新變化、高科技。”丁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