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北京公共文化設施借社會力量“實力圈粉”

2018-12-21 10:05:50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葛寧遠

  原標題:市區文化部門投入5.2億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公共文化設施借社會力量“實力圈粉”

  聲樂培訓、古琴初級課程、書法培訓、古箏課程、兒童繪畫、兒童創意美術……門頭溝區城子街道綜合文化中心正門口,佔據了半個墻面的大課程表上寫得密密麻麻。在這個上下兩層共1300余平方米的空間內,圖書閱覽室、多功能禮堂、書畫室、琴房等設施一應俱全,更難得的是,每一個空間都被各類文化活動佔得滿滿的,這裡被周邊居民戲稱為“文化客廳”。

  類似這樣的公共文化“客廳”,在北京還可以找到許多處。海淀區田村路街道的西木學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的內務部街27號院、西城區廣內街道的“甲骨文·悅讀”圖書館、朝陽區三里屯城市書屋……有些地方甚至成了網紅打卡地。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依靠市、區兩級文化部門購買社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了“實力圈粉”。

  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聽起來很專業的一個詞彙。其實,早在2015年,北京文化部門就率先在全國提出“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的目標,該局負責人介紹,“社會化”指的就是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利用公共文化空間為居民提供更加精準的文化服務。

  2016年,東城區通過公開招標引入京演集團,對區內4個街道文體中心和32個社區文化室進行專業化運營。變化,居民都看在眼裏。過去,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靠街道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來維護,工作人員普遍身兼多職非常辛苦,但是對居民來説,“你上班我也上班、你休息我也休息”又是常年存在的尷尬。“打造8小時工作”之外的有效服務平臺,成為公共文化設施招募社會化運營團隊的首要條件和基本門檻。在京演集團的努力下,4個街道文體中心的開放時間都延長到了每晚9時 ,每週服務時長超過70小時,全年平均組織活動796場次,越是好彩頭越會留在週末和工作日下班時間後。2018年,這個模式在東城區複製推廣到了9個街道、100個社區,京演集團與保利集團中標為承接主體。目前,該區街道與社區兩級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覆蓋比例已分別達到53%、55%。

  在海淀,投資10億元,擁有8.81萬平方米的北部文化中心乾脆整體採用了社會化運營管理。2016年7月啟用至今,北部文化中心的文化館和圖書館每週開放時間分別為 84小時和76小時,大大超出了國家規定的基本服務標準。

  在超長待機的服務時間裏,填入高品質的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帶來的好處。在門頭溝城子街道,居民們對中國廣播藝術團、中國説唱團、聽雲軒、德雲社、嘻哈包袱鋪等著名文藝團體毫不陌生,因為他們都是街道文化中心的老朋友,周國平、張抗抗這樣的文化大家,也偶爾來到文化中心與居民共同聊聊文學。朝陽區則發揮了領讀人的“頭雁效應”,央視主持人李琛深度介入公共文化服務,負責朝陽城市書屋·宸冰書坊館的運營。在李琛身體力行的帶動下,宸冰書坊運營一年就已接待讀者4000人次,進社區、企事業單位開展講座近百場。

  有了專業團隊,市民盼了多年的精細化、精準化服務也成為了可能。今年7月,東城區第一圖書館與王府井書店合作,建成了北京唯一一家開在書店內的圖書館。這家圖書館大膽推出了“你看書我買單”業務,讓居民可以在樓下書店選自己最想看的書,拿到樓上圖書館內當場辦理新書入藏手續,以借代買。首都圖書館的志願者隊伍中,還有專業律師、特級教師等專家志願者,其中專業律師挑大梁的“法韻書香”法律文化宣傳,贏得眾多市民的信賴和稱讚。

  伴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推進,今年,市區兩級文化部門用於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支出達5.2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67.8%。其中,市級支出0.93億,增長了25%;區級和街道鄉鎮支出4.27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81%。

  與此同時,北京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包含公共文化設施7131個,覆蓋率98.85%,實現了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大量優質文化設施等待著充分發揮作用,融入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對此,市文化和旅遊局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公共文化發展思路,未來將以服務人民為導向,樹立陣地意識和文化民生意識,建立公共圖書、文化活動、公益演出三個配送體系,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和數字化,同時實施引領工程、提升工程、示範工程、培訓工程和對接工程五大工程。(北京日報 記者 李洋)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