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2017-12-06 10:06:34|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萬慶麗

  12月4日,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來自廣州的遊客肖小姐興致勃勃地拿著手機與冰冷的石窟大佛玩起了互動;在萬佛洞,她又體驗了“全景洞窟”,驚呼“真是太神奇了”。

  龍門石窟作為全國首家“互聯網+智慧景區”,是我省借助互聯網平臺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的一個生動案例。近年來,河南省各級文博單位積極探索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文物景區、博物館等紛紛煥發“新顏”。

  手機掃一掃,“歷史知識”全知道

  為讓遊客讀懂文物背後的歷史,2015年,龍門石窟啟動“互聯網+龍門”智慧景區建設。

  “‘互聯網+’正在深入影響和改變各行各業的發展形態和路徑,傳統文化産業概莫能外。”龍門文化旅遊園區副主任李隨森表示,在各個洞窟景點前,遊客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享受到優質的導遊講解服務,還可查看3D圖像,洞窟內的角角落落可盡收眼底,給遊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聽旅遊盛宴。

  “‘互聯網+’實現了兩個轉變,遊客從‘觀光’轉向‘體驗’,文物保護從‘專家研究’轉變到‘公眾參與’。”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偉説,“景區微信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定期發佈遊客關心的文物保護成果,將嚴謹的學術研究變為大眾能理解、易接受的知識。”

  全方位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隨著互聯網新技術的運用與發展,許多博物館紛紛開始玩轉微博、微信、數字博物館等,全方位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記者點開河南博物院網站看到,首頁內容包括文博資訊、陳列展覽、文物保護等。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網上虛擬漫遊展覽——“誰調清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點擊進入,伴隨著音樂和講解,讓人感覺身臨其境。

  “虛擬展覽圖像清晰,真實生動無失真,完全不受時空限制,滿足了更多人的觀賞需求。”河南博物院院長助理翟紅志説,這種新穎的方式,拉近了參觀者親近歷史文化的距離。

  專家認為,將文物“搬”入數字博物館,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實體展館的人流壓力,而且能通過與古建築、文物藏品親密“接觸”,慢慢品味文物背後的歷史知識。

  抓住契機,打造自身特色品牌

  如今,從文化景區到博物館,“互聯網+”正在連接一切可能。

  在鄭州市金水路上一家省直機關上班的李小姐是故宮文創産品的忠實粉絲。今年的“故宮日記”一上架,她就立即購買了一本。“故宮日記的圖片、文字、設計交相輝映,不僅可以了解更多的文物,還可記錄日常點滴。”李小姐説。

  作為文博大省,我省許多博物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涌現了琳琅滿目的創意産品,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以“婦好鸮尊”為原型的“鸮傲江湖”系列産品,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古代雕版印刷體驗項目、甲骨文十二生肖手繪T恤等,深受大家喜愛。

  “毋庸置疑,我們要學會善用互聯網這個載體傳承傳統文化、傳播中華文明。”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説,目前,國家正在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我們要以此為契機,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和文物數字化展示,支持企業與文博單位合作創新,打造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時,利用“互聯網+”重點開展好博物館教育、公眾考古、大運河、絲綢之路等文化遺産活化展示、中外文化網上交流、網絡文創等相關項目,讓傳統文化插上互聯網翅膀,跨越時空走向現代生活,讓歷史文物真正“活”起來。□本報記者溫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