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李曉華:保護綠色空間 建設生態城市

2018-04-13 17:54:06|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勝蘭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李曉華:保護綠色空間 建設生態城市

2018MIECF“綠色建築與生態城市的關係”論壇環節現場。

  國際在線消息:4月12日—14日,“2018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2018MIECF)在澳門舉辦。在4月13日舉辦的2018MIECF“綠色建築與生態城市的關係”論壇環節中,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李曉華發表了題為 “保護綠色空間,建設生態城市”的報告。

  李曉華在論壇上介紹,北京通過持續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改善。十餘年來,生態環境評價等級保持為“良”,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逐年增長。自然保護區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支點”。北京市共有自然保護區21個,佔國土面積的8.4%。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市級保護區12個,區級保護區7個,涵蓋森林、濕地、地質遺跡三種類型。以森林類自然保護區為主,形成了類型齊全、分佈廣泛、功能健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建立了嚴格的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度,使全市90%以上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北京于2017年9月發佈實施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規劃劃定了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控制線,將市域空間劃分為集中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生態控制區,實現兩線三區的全域空間管制。要求生態空間只增不減、土地開發強度只降不升。到2020年,生態控制區約佔市域面積的73%,集中建設區約佔14%,限制建設區約佔13%。到2050年,實現兩線合一,生態控制區達到80%以上。

  在未來的發展中,北京市將堅持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大幅度提高生態規模與品質。山區開展整體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平原地區重點提高綠地總量和品質,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逐步提升。將形成多功能、多層次的綠道系統,水城共生的藍網系統,多級通風的廊道系統。

  平原地區是生態空間優化的重點區域。北京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全市平均水準。2012年起,北京市政府規劃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按照“重點突出、集中連片、成帶連網”的原則,五年來,累計造林117萬畝。建設規模、造林速度、品質水準、景觀效果等方面均形成了北京植樹造林新的歷史佳績。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7.8%,凈增13%。近期,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已經啟動,計劃再用五年的時間,進一步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

  李曉華表示,北京市將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市域空間結構,構建“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綠色空間結構。其中“一屏”是指山區生態屏障,“三環”是指城市公園環、郊野公園環、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環,“五河”是指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河為主構成的河湖水系,“九楔”是指向京津冀地區輻射的九條楔形綠色廊道。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44%,到2035年不低於45%。其中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0%,到2035年達到33%。重點實施平原地區植樹造林,在生態廊道和重要生態節點集中佈局,讓森林進入城市。到2020年,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將由67.2%提高到85%,2035年提高到95%,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