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礎研究經費全國佔比超25%

2018-12-07 09:29:25|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中關村科學城推動中國(北京)知識産權保護中心落地建設,懷柔科學城5個首批開工的交叉研究平臺完成土建工程,未來科學城的中俄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已啟動運營……昨天,市科委披露了北京“三城一區”主平臺的一個個關鍵進展;同時,本市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金融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新經濟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近三分之一。

  新經濟佔北京GDP近三分之一

  市科委副主任楊仁全介紹,為了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當前,北京“三城一區”主平臺正加快推進,部分項目已有明顯進展:中關村科學城已培育了小米、寒武紀等一批創新型企業,並推動中國(北京)和中國(中關村)兩個知識産權保護中心落地建設;在懷柔科學城,5個首批開工的交叉研究平臺完成土建工程,第二批9個交叉研究平臺項目完成遴選;在未來科學城,中俄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啟動運營,中航“愛創客”孵化器等科技服務平臺已引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數據智慧管理與分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也已獲批建設。

  與此同時,北京還著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統計顯示,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金融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新經濟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地區GDP)比重近三分之一。北京已聚集各類雙創服務機構近400家,投資案例和金額佔全國三分之一,上市企業總數達281家,外資總部企業280家,外資研發機構548家,成為連結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在“卡脖子”領域加強技術攻關

  凜凜冬日,站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博暉創新大廈四層,望著眼前的科學城建築分佈圖,羅敏敏滿是期待。未來,他擔任主任的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將在此佈局,其中包括專屬的兩棟科研大樓,六七十座實驗室和十多個輔助中心、平臺。

  除了新大樓,作為北京著力打造的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中心還將迎來體制新突破。羅敏敏舉例説,科研人員將獲得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每個研究員每年可獲得350萬經費,不用再為申請經費而忙碌奔波;薪酬福利待遇也向國際化標準看齊;對科研人員及中心發展的考核也將採用國際化評估。他説,種種改革就是為了“讓科研人員沉下心來,瞄準基礎研究領域重要的方向開展攻關”。

  在北京,這樣的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並非個例,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正在加快建設。

  楊仁全説,“北京堅持在戰略領域和關鍵‘卡脖子’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北京已設立母基金規模達300億元的科創基金,其中50%都將投向原始創新。2017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現經費支出158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5.64%,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比重超過四分之一,成為國家原始創新的核心力量。

  創新制度為科學家“鬆綁”

  出差訂票首先得考慮能否乘坐此類交通工具,是否超標?下鄉調研往往為沒有發票作為報銷憑證而發愁,重大科研項目的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科研人員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準備一系列財務審計的資料等等,過去高校科研院所這種嚴苛的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把科研人員生生逼成會計。

  自從2016年起,《北京市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京28條”)、《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經費管理辦法》等文件提出系列“鬆綁+激勵”措施,賦予了科研項目承擔單位更大的經費管理自主權。

  北京建築大學副校長張大玉告訴記者,學校也據此加快改革,出臺了優化財務報銷流程及會議、差旅、諮詢等經費方面的30余個專門管理辦法,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通過財務報銷網上預約,提高了報銷便捷度,基本實現‘零排隊’報銷,只跑一次就能辦成!”他説,學校還探索建立項目、學院、學校三個層次的科研財務助理制度。

  種種舉措是否激發了教師們的科研熱情?張大玉分享了一個可喜的數字,今年,北京建築大學在國家自然/社會科學基金獲批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首次達到30項。

  創新券支持2700多家企業團隊

  如果沒有首都科技創新券,去年,北京眾繪虛擬現實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差點就在技術攻關上栽跟頭了。他們開展現實醫學培訓産品研發時,遇到了三維人體模型建模及實時逼真渲染等技術難題,借助創新券,公司通過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與北京師範大學一個研究中心達成産學研合作,半年後,順利攻破技術難題。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成功研發多功能虛擬現實口腔手術模擬器、血管介入手術模擬器等設備,憑藉這些産品,他們不僅多次在多個創新創業大賽上獲獎,同時打開了市場銷路。

  自2014年至2018年,本市共支持了2609家小微企業和130家創業團隊的3087個創新券項目。

  截至目前,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共推動了首都地區916個國家級、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價值277億元,4.39萬餘臺(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整合了967項較成熟的科研成果促進其轉移轉化,産生了24879項知識産權和技術標準。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還促進開放科技資源有效服務企業。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共有1.4萬餘家企業享受到平臺各類服務,簽訂合同額65.64億元,目前已經到賬達34.8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