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坊:老街區新“活”法兒

2019-02-14 09:25:38|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北京坊:老街區新“活”法兒

北京坊聯手國家大劇院送演出。廣安控股供圖

北京坊:老街區新“活”法兒

整修一新的勸業場展露身姿。廣安控股供圖  

  本報記者 王海燕

  北京中軸線西側,緊挨著前門大街,有一處以百年勸業場為核心的集群式建築——北京坊。

  北京坊很“怪”。既像商業區,又像文保區,同時還有幾分新型社區的味道。地界兒裏,有辦公,有住宿,有文化體驗,包羅萬象。街區裏中西合璧的民國風建築與當代先鋒設計理念建築並存,樓與樓之間還刻意保留了蜿蜒曲折的衚同肌理。雖然定位“中國式生活體驗區”,老字號卻寥寥無幾,英園、星巴克等時尚品牌倒是觸目可及……

  作為歷史街區活化復興的一次大膽嘗試,北京坊自2017年1月份亮相起,就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兩年間,“亦中亦洋”“四不像”的北京坊快速生長,現在節假日單日有效消費客流已超過4萬人次。與前門大街主要吸引外地遊客不同,來這兒“逛吃購娛”的八成以上是本地消費者。

  有人説,北京坊的中西合璧是對歷史的致敬,延續了百年前勸業場領先時代潮流的基因。也有人質疑,這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文保街區。

  但無論如何,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

  這個延續近600年的大柵欄老街區,已經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百年前京城時尚地

  北京坊項目位於西城區大柵欄歷史文保區的東北角,西起煤市街,東至珠寶市街,北起西河沿街,南至廊坊二條,總佔地3.3萬平方米;是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勸業場為核心,近50棟新舊建築組成的建築集群。目前已建成開放的是項目一期,共計17棟建築。

  從地鐵2號線前門站出來,穿過前門大街牌樓,右手邊一排敦厚的灰色調建築就是北京坊。最打眼的是立在街角處的Pageone書店;往西走,是一棟棟彼此獨立的單體建築,入駐其中的有家傳文化體驗中心、星巴克臻選旗艦店、無印良品酒店等。

  建築與建築間有曲折的衚同,拐進去別有洞天:有造型別致的地燈廣場,有精美磚雕裝飾、年代感滿滿的百年金店,有古色古香的街巷牌樓,有鑲嵌在大樓裏的“四合院”大門;仰頭看,既有西洋范兒的球狀穹頂,也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坡屋頂。

  沿南北向衚同穿行到一期項目最南頭的廊坊頭條,眼前豁然開朗。歷史上的廊坊頭條衚同肌理原狀保留著,而與衚同平行設計的露天美術館正在展出先鋒的藝術作品,歷史與現代超越時空的對話和交鋒,讓人感嘆設計者的匠心獨運。

  具有百年曆史的勸業場位於北京坊的核心區域。這是一座巴洛克風格建築,經過修繕現在已經成為北京坊的文化體驗中心。春節期間,這兒是北京坊新春文化坊會的主場地,迎新春市集、VR看京劇、與大師面對面學非遺等熱鬧、好玩兒的“賀歲”節目引來了一撥又一撥市民。

  在一樓二樓熱鬧完了,再上三樓看大柵欄老照片展,不少人會被這些舊影像迷住。一張標注拍攝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黑白照片上,前門大街兩側商鋪鱗次櫛比;街上跑著一輛輛人力黃包車,一家店舖前停靠著造型洋氣的小汽車,正陽樓前還有一隊駱駝緩緩走過。

  “倒退100年,這兒可是全北京最時髦的地方,好東西都得奔這兒買。”一位老人對著照片給孫女兒講大柵欄的歷史,小女孩仰頭看了半天,有點信又有點不信。

  但老人説得沒錯。興起于元代、建立於明代,從清代開始繁盛至今的大柵欄,與皇家宮殿相去不遠,近600年來一直是商家匯聚之地,得風氣之先,引領時代潮流也是應有之義。

  如位於廊坊頭條17號的北京勸業場,其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設立的“京師勸工陳列所”,為官辦的工藝局産品展銷場。所謂“勸業”意為“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在內憂外患的歲月裏,“勸業”二字寄託了一個時代實業強國的希望。它率先清晰給老百姓樹立了“國貨”的概念,從北京勸業場當年的盛景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於中國製造的信心。

  現在人們看到的勸業場是在遭遇3次大火後、于1923年重新修繕的建築,由我國近代第一批留學歸國的卓越設計師沈理源先生設計。這是北京首個配廂式電梯、劇場、遊樂場、開放式賣場的場所,與當時王府井的東安市場、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樓、觀音寺街的青雲閣並列為京城四大商場——今天大都市裏流行的所謂MALL的業態,在百年前的勸業場就已經有了雛形。

  “和而不同”恢復歷史街景

  對於這樣一個有著時尚基因的歷史街區,怎麼有機更新才更具有合理性?從2003年啟動區域復興研究到2017年初北京坊一期落成,西城區前後醞釀了近14年時間。

  “都説‘十年磨一劍’,我們這個區域有機更新磨的時間更久。”西城區屬國企、承擔大柵欄歷史街區有機更新的廣安控股董事長申獻國介紹了北京坊建設全過程。“僅規劃就前後修改了10余次,其中凝聚了各方的智慧,最大限度尋求有機更新的合理性。”

  更新前,北京坊所在區域還是傳統的商業街區,但是大部分房屋已經很破舊。當時大體量的商業綜合體正在北京興起,北京坊最初的保護復興規劃設計就是追趕當時的潮流,也要蓋成這樣的“巨無霸”商業建築。“以勸業場為核心,東側、西側、南側各蓋一處大型的商業綜合體,但是在區委專題會上討論的時候,就有領導提出質疑來了,説在大柵欄做商業綜合體和在CBD做商業綜合體,有什麼區別?大柵欄600年的歷史積澱體現在哪兒?”

  最初規劃的街區建築風格也很單調,10多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全是一家設計單位的“手筆”。時任西城區委主要領導提出,能不能多請幾家設計單位,形成多一點的建築風格——大柵欄也因此成為國內最早提倡以集群式設計進行有機更新的歷史街區。

  取代大型商業綜合體,北京坊項目最後規劃保留了街區原有的一棟棟單體建築,並拿出沿街的8棟建築,邀請7位著名建築設計師操刀,進行原創設計。7位建築師分別是王世仁、朱小地、崔愷、邊蘭春、吳晨、齊欣和朱文一,都是業內頂尖高手。8棟待設計建築體量有大有小,位置有偏有正,為保證公正公平,設計師們採取“抓鬮”的方式,確定各自的設計項目。

  “2012年啟動的集群式建築設計,當時吳良鏞先生提出來一個總體原則,叫‘和而不同’。在‘和’的前提下,設計師們自行發揮。”申獻國説,為把握好這個度,廣安控股還委託法國一家曾經參與巴黎聖母院修繕的設計團隊,為北京坊項目制定了街區風貌有機更新導則,街區內建築檐口的高度、坡屋頂與平屋頂的採用比例、門窗開洞尺寸以及朝向等,都有細緻的規定。

  由這些設計師操刀設計的8棟建築,最後呈現出來各有各的特色。最引人注目,同時也引起廣泛爭論的是勸業場東西兩側的兩棟單體建築。這兩棟建築因為單體面積不大,所以合併為一個項目由法國歸來的設計師齊欣設計。之所以引人注目並引發廣泛爭論,是因為兩棟建築外面都罩了一層透亮的鋼化反射玻璃,而包裹在裏面的建築墻面採用的卻是中國傳統建築材料青磚和紅磚。這讓很多專業人士都看不懂,“文保區修房哪有這麼幹的。”

  “齊欣老師的設計理念很‘先鋒’,他在陳述方案的時候,就表示這是在向歷史建築致敬。”北京大柵欄永興置業公司設計總監曹輝説。這一設計確實有它的玄妙之處,天氣晴朗時,走過這兩棟建築,可以清晰地看到玻璃罩面上映著北側交通銀行、鹽業銀行的影子,這兩棟建築都是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文物,和勸業場一樣見證了大柵欄近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建築本體與光影鏡像,歷史與現代碰撞相融,引人追思過往,“向歷史建築致敬”名副其實。

  8棟由著名建築師設計的沿街建築,再加上修繕後的勸業場,北京坊規模初具,建築群再現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影響下的中西合璧建築風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視察北京,明確北京“四個中心”定位,給北京坊項目規劃帶來了又一次重要的確立。即保留原區域的衚同肌理和過去樓與樓之間的位置關係。現在穿行在北京坊建築樓群內的弓字衚同、排子衚同、三富衚同等,就是原先歷史印記的傳承。

  美好生活樣板間

  “歷史街區有機更新,不單純是修幾棟漂亮房子,要讓街區真正地活起來,實現復興,還在於它裏面的內容物。”北京坊規劃過程中組織團隊幾次前往歐洲、日本考察的申獻國表示。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日本的考察,當地對老字號可持續運營的關注遠遠大過了建築本體。

  北京坊的業態規劃,差不多和建築規劃是同步實施,西城區明確給予的定位是“中國式生活體驗區”。

  “中國式”好理解,地處大柵欄歷史文保區,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理所應當;“生活”也很好理解,商業街區可不就是要服務市民的日常生活嘛。關鍵就在“體驗”二字,“有點引領潮流的意思,人們腦海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兒能先體驗一把。”

  引進的商家也很有意思,雖然號召的是“中國式生活方式”,但是街區裏像同仁堂、全聚德這類的中華老字號幾乎是找不到的,觸目可及的是Pageone書店、家傳文化體驗中心、星巴克臻選旗艦店、無印良品酒店、Wework聯合辦公空間等等。另外還有查爾斯王子基金會創建的、表達英國生活方式的“英園”,北京天竺保稅區德國商品展示店等等。

  對此,西城區一位負責人曾表示,中國式生活方式,並非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代名詞。“更多關注的是當下北京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中國首都,多元文化以及多種生活方式的碰撞交流,在北京並不是稀罕事——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和而不同”的延伸。

  雖然引進來的文化是多元的,但每個商家也在本地化上下了不少功夫。無印良品酒店一層大廳,有一張10多米長的條案,上面經常會展陳從北京四合院裏“淘”出來的老物件,像是酒盅、腌菜罈子、淘米籮、竹椅、木板凳等,讓人有莫名的親切感。星巴克內部裝修採用了青磚貼面,甚至擺放的椅子有不少是中國傳統太師椅的造型。

  弘揚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家傳文化體驗中心”更是將中國風發揚到了極致,蠟染、瓷器、金銀配飾、精巧的手工木作,幾乎讓人挪不動腳步。

  截至2018年底,北京坊一期已進駐店舖約70家,其中文化體驗類的佔了多數。不過看似“高大上”的門店,消費門檻卻並不高。買本書,喝杯咖啡,吃一頓創意衚同菜,買一份“伴手禮”,花費在幾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大多數市民都能消費得起。

  大數據分析顯示,北京坊本地化的消費人群佔了85%,年輕群體25歲到39歲的佔了63%左右,女性佔了62%。

  打造新的文化地標

  與很多商業綜合體項目不同,北京坊做的不僅僅是商業,更著力於文化地標的打造。“當時區裏把這個項目命名為‘北京坊’,就是做北京窗口的意思。這也倒逼著我們,通過不斷的創新嘗試努力樹立起自身的文化形象。”申獻國説。

  春夏秋冬,北京坊內的文化活動月月不斷檔。露天音樂會、FUN市集、社區鄰裡節、國際設計周、新春文化坊會……無印良品酒店、英園等由商家自己舉辦的論壇、畫展、文化體驗活動也不在少數。據統計,2018年北京坊和入駐商家共組織各類藝術、文化、鄰裡及國際交往活動約300場次。國家大劇院去年在北京坊演出10多場次,今年預計會增加到20場次。

  “來看演出的有遊客,有消費者,也有抱著孩子來的附近社區居民。”廣安控股工作人員張曼介紹,所有的文化活動都是公益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像室內音樂會這類有人數限制的活動,採取公眾號搶票的方式,先搶先得。

  北京坊也為大柵欄街道舉辦社區活動提供了平臺。大柵欄街道僅1.26平方公里,地面上寸土寸金,能拿出來供居民活動的大塊活動空間鳳毛麟角。北京坊落成後,街道近兩年舉辦衚同“微馬”、大柵欄生活節等文體活動有了去處。此外,西城區體育局、統計局、司法局、規劃國土部門等,也經常在北京坊舉辦特色展覽,服務周邊居民。

  在打造文化地標之外,北京坊還致力於營造社區生態,餐飲、文化、辦公、酒店等業態,都是社區生態的一部分,將來可以實現街區的自我生長。同時這個社區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圍的歷史街巷、普通百姓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2018年,由北京坊Pageone書店運營的社區公益閱覽空間在大柵欄三井社區落成,給衚同居民送去了書香。

  “北京坊不僅是給來消費的市民服務的,也是給周圍居民服務的。”西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停車位的共享。北京坊地下有650個停車位,其中有大約120個車位以低廉的價格租給了楊梅竹斜街和西河沿街的居民使用。也正因為有共享車位,這兩條老街實現了機動車有序管理,告別了以往人車混雜的狀況。

  但是申獻國也坦言,北京坊對在地社區的服務和輻射作用,還發揮得不夠。在接下來的二期項目中,將會考慮引入和周圍居民需求匹配度更高的業態,例如生活性服務業,讓老街坊們在老城有機更新中,生活更便利、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