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同微花園重塑院落生態

2019-05-15 09:19:13|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衚同微花園重塑院落生態

衚同微花園重塑院落生態

昨天下午,史家衚同54號院居民宗女士和設計師(右)一起介紹自己參與改建的微花園。本報記者 鄧偉攝

  本報記者 陳雪檸

  廢舊馬桶改造成文藝花池,老磚瓦砌出漂亮花壇,搭建澆灌系統收集利用空調水。春光明媚的五月,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十七工作室聯合團隊與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居民聯手在家門口改造建設了6座別具匠心的微花園,為美麗的衚同又添新景致。

  昨天下午,參與微花園共建的居民們齊聚史家衚同博物館,4戶居民在微花園評比中捧回了“大獎”。“不用再去公園,咱們家門口就有賞心悅目的小花園!”居民宗秀英笑著説。

  東城區史家衚同54號院門口的小園子,有個親切的昵稱叫“墻根兒花園”。別看這塊地進深只有不到80釐米,經過一番改造,如今已是春意盎然。木隔板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土繡球、喇叭花等露地花卉,旁邊的花池用老磚和瓦片做出高低層次,放上各式各樣的盆栽,居民用竹竿搭接的種植池也被保留下來,成了半片菜畦。

  這是一次衚同微花園的設計改造,也是一次閒置舊物的重新利用。“這些空的花盆都可以用,不夠的話院兒裏還有,我還有沒用的酒瓶、菜籃、電飯煲內膽。”80多歲的宗秀英老人聲音清脆,手腳麻利。在設計師的規劃下,原本堆在院子裏的廢棄物件兒被一一安置,就連破舊的電熱水壺裏也被種上了小花,別有趣味。

  “物業想幫我照看我都捨不得,這是咱們居民自己的花園。”宗秀英老人門前的這塊地成了“香餑餑”,路過的小朋友常禁不住湊過來聞一聞、摸一摸,好奇的鄰居總來聊天拍照,有的甚至直接詢問怎麼改造自家的院子。

  史家衚同54號院,是這次北規院和央美的聯合團隊與朝陽門街道史家社區居民聯手共建改造的6座微花園之一。這不是一次“一拍腦袋就上馬”的活動,而是經過了持續多年的社區培育和孵化。

  在院子裏種花弄草一直是衚同居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016年,央美師生開始用圖紙、畫筆和影像記錄老城衚同裏居民自發營造的生命力旺盛的微花園。近兩年來,北規院和央美的聯合團隊又以朝陽門街道為基地,組織當地居民開展了“舊物改造盆栽工作坊”“微花園景觀設計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動,與街坊鄰裡探討共同提升衚同微景觀的可能性。

  從搖頭否定到雙手支持,在規劃師、設計師的引導下,今年春天,史家衚同6戶居民與聯合團隊合作,親手重塑家門口的微花園、微景觀。

  為了設計出最適合衚同的微花園,聯合團隊和居民開展了好幾輪調研和討論。施工前,年過八十的居民專門清理了門前的過道,有人主動提議把院子裏的煤棚拆掉,給鄰裡共同的微花園騰出地方。施工當天,原本晴朗的天氣忽然下起雨來,大家穿上雨衣冒雨施工,趕在最適合種植的春季,讓微花園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史家衚同15號院,腌菜的壇罐、衚同老磚、舊花盆、鳥籠、廢棄馬桶和精心搭配的植物結合,旺盛生長的蔬菜與頭頂的柿子樹相映成趣,柿子樹下設計的木隔板還能納涼讀書,兩全其美。濃郁的生活氣息讓它得名“時光花園”。44號院的小花園在地下室的屋頂上,用PVC管搭建的自動灌溉系統可以利用空調冷凝水澆灌植物,省時省力。獨特的設計讓它得名“空中雨水花園”。

  “別看冬天衚同裏光線不錯,到了夏天樹葉長出來,這裡光照很差,一定要選擇喜陰的花。”“這裡土質不好,不能種根太深的植物。”居民的參與讓微花園改造更加貼近大家心窩裏的需求,也催生居民自發長期維護花園環境的積極性,珍惜共同的勞動成果。

  央美建築學院十七工作室的侯曉蕾老師如今已是衚同居民的老朋友。“在長期研究老城景觀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發現衚同居民自發種植的寶貴意義。而與居民共建共治微花園景觀不僅是城市留白增綠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社區營造美好環境的有利契機。”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引説,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像微花園一樣接地氣、有人情味兒的街區更新實踐會陸續落地,為居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與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