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復興老城重現古都風韻

2019-07-12 09:30:48|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西城復興老城重現古都風韻

  作為復興老城重現古都風韻的舉措之一,昨天(7月11日),西城區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在位於煙袋斜街有著五百六十年曆史的廣福觀內正式落成,並舉辦主題為“廣匯什剎海,福傳北京城”的開幕儀式。圖為市民觀賞展示中心陳列的歷史作品。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王海燕

  對於家住西城區永慶衚同的張文亨老爺子來説,昨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西城區在全市首次嘗試直管公房的申請式退租,他和老伴兒趕在頭一批簽了退租協議,過一陣子就能選安置房,“盼了30多年的樓房夢,終於要實現了!”老人又興奮又唏噓。

  皇城根兒下四九城,是北京這座3000年古城、800年古都的精華所在。守著皇宮、古剎、園林、白塔,老北京人倍兒有榮光。但隨著大半個世紀的時光流轉,曾經青磚灰瓦、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卻大都淪為了大雜院。不少家庭幾代人蝸居其中,改善住房條件成了畢生的夢想。

  保護和復興老城,西城區近年來連續推出幾個“大手筆”,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重現老城的悠悠古韻。

  一是街區更新。不同於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街區更新不單單是修座房子、鋪條路,解決居民眼前的麻煩事兒。而是從區域整體出發,進行功能定位,然後根據片區的特點和痛點,提升基礎設施,補充公共服務,修復城市生態,改善城市環境。

  74歲的張文亨和老伴兒居住的永慶衚同,就屬於街區更新項目中的菜市口西片區。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待拆區,居住人口多,基礎設施落後,而且居民普遍年紀偏大。騰退空間、疏解人口成為這片街區更新的重要議題。今年6月,直管公房的申請式退租和申請式改善試點在菜市口西片區啟動,不少居民聞訊蜂擁到指揮部辦公室問詢補償、安置等政策。到目前,已有100戶居民有退租意向。退租騰出來的房屋,今後由政府進行修繕,探索居民與社會力量經營業態共處的“共生院”,或者是引導居民進行院落合併,從而更有效地利用騰退空間,進一步改變地區面貌,同時也改善留下來的居民的居住條件。

  在西城,大大小小的街區劃分了101個,每個街區都有自己個性化的更新措施,同時遵循區裏出臺的街區整理設計導則。到今年下半年,將有17個片區對外精彩亮相。鼓樓西大街、阜成門大街等街區經過整治,已經初步展現迷人的風姿。

  二是文物騰退。因為歷史原因,北京老城有不少珍貴的不可移動文物,淹沒在大雜院的喧囂中。這些年,隨著財政實力逐漸增強,政府終於有能力把它們“解救”出來了。“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啟動了歷史規模最大的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工程。“原計劃是實施47項,結合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和中軸線申遺,又新增了5個項目,共計52項。現在這52項已經全部啟動,有28處文物已經實現騰退。”西城區區委書記盧映川在介紹這一串數字時,頗為自豪。經過各級政府的努力,京報館、康有為故居、紹興會館等一批承載著寶貴歷史記憶的百年古建,終於迎來了新生。

  大規模的文物騰退結束之後,緊接著就是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今年年初,西城區出臺了政策文件,對騰退後直管公房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規範管理作出了具體規定,明確了合理利用的決策程式,提出了社會化的利用方向。而在此前,西城區已有相關試點:如與正陽書局合作,將萬松老人塔打造成“北京磚讀空間”;與北京出版集團合作,將佑聖寺開闢為北京十月文學院;與最高法院合作,將沈家本故居建設為專題博物館,等等。騰退後的古建,嫁接了新的時代功能,成為“活”的歷史傳承載體。

  三是生態修復。寸土寸金的北京城,歷史上也曾是河湖縱橫、掘地成泉的所在。時代在變,城市地理也在變,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追求,卻一刻也不曾停止。修復城市生態,西城區近年來推出了一攬子的工程:修建營城建都濱水綠道;留白增綠、建設小微綠地、口袋公園;見縫插綠,營建更親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現在全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已經達到96%以上,也就是説九成以上的居民出門500米,就能見到一處可心的小花園或者休閒綠地。

  最讓居民們交口稱讚的是西海濕地公園的落成。現在的什剎海西海是歷史上積水潭的組成部分,是一片自元代以來就有的古老水域。也是大運河上的一處重要節點。時光荏苒,昔日運河畔舳艫蔽日的場景已不可見,但今日的西海,自有一片迷人的風景。經過這幾年的整治提升,西城區打通了西海環湖步道上的7處堵點,使之首尾貫通,並提升了沿岸的綠植景觀,增加了荷花、睡蓮、水蔥、千屈菜等數十種各有風姿的水生植物,還擴建了湖心的野鴨島。每天來這片水域遊玩的居民、遊客絡繹不絕。

  三個“大手筆”之外,還有更多措施在路上。

  盧映川表示,老城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街區更新、文物騰退、生態修復要推進,後期的精細化管理也要跟上,像繡花一樣,治理好西城區的每一處角落。讓棲居其中的市民,來西城遊玩的各方來客,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氣韻、溫度和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