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報館等騰退文物力爭年內啟動修繕

2019-07-17 10:25:53|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葛寧遠

  原標題:沈家本故居為西城文物騰退、修繕與利用提供經驗 京報館等騰退文物力爭年內啟動修繕

京報館等騰退文物力爭年內啟動修繕

遊客參觀沈家本故居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魏彤

  10個月完成騰退,4個月完成修繕。2018年初,位於西城區金井衚同1號的沈家本故居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展示基地對外開放。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西城區文旅局獲悉,沈家本故居的騰退、修繕與利用為西城區直管公房類文物保護提供了經驗,今年下半年,京報館等騰退文物也力爭啟動保護性修繕。

  沈家本故居曾是典型的大雜院

  沈家本是清朝光緒年間的進士,歷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職,是清末修訂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沈家本入京後,便居住在金井衚同。“也有三竿並兩竿,閒中對此念家山。檀樂疏影出墻頭,風雨瀟瀟戶自關。”沈家本曾這樣描寫自家的院落。

  走進修繕後的沈家本故居,三進的院落錯落有致,坐北朝南,不同的展廳分別介紹了沈家本生平、清末修律、中國法制進程、修訂法律人物和中國古代法治人物等內容,其中包括了沈家本關於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奏折手稿複製品,裏面記載了清政府反復查驗案件的經過。除了豐富的圖片和史料,這裡還陳列著沈家本用過的桌子、椅子,以及硯臺、印章等文物。

  而在2015年啟動騰退前,沈家本故居是一個典型的大雜院,一共有46戶居民在此居住。西城區文旅局文物科科長吳英茂介紹,自建房遮擋了故居原本的佈局,院子裏只剩一米左右的道路,僅容人側身經過;屋頂雜草叢生,電線密布;沈家本用於藏書和寫作的“枕碧樓”也出現樓體傾斜,岌岌可危。

  11萬人次參觀故居法律文化展

  騰退不可移動文物是文保工作中最難的工作。2014年,西城區編制“十三五”文物保護行動計劃,首次提出要成主題的、有規模地實施文物騰退。幾經討論,會館和名人故居類的文物被列為重點,政府掌握産權的直管公房類的文物先行試驗。

  作為西城區文保單位,沈家本故居成了第一批啟動騰退的直管公房文物項目。西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沈家本故居率先探索確立了“主體盡責、依法維權、合理騰退、司法保障”的文物騰退工作模式。

  具體來説,依據《文物保護法》《合同法》等相關條款,由産權管理單位依法履行文物主體保護責任,提出文物騰退實施方案,通過協議或訴訟的方式,解除與使用方的租賃合同實現騰退;制定《文物騰退補償方案》,統一西城區文物騰退實施標準;參照西城區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的補償標準,結合文物騰退經驗,制定文物騰退補償方案的補償標準,對騰退人及被騰退人的認定、住宅房屋的騰退補償補助標準等進行了具體規定。

  事實證明,這種既改變了居民居住條件,又順利完成文物騰退保護的方式,為直管公房類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保護提供了實施路徑。

  從2015年11月啟動文物騰退,到2016年8月居民全部搬離,僅僅10個月的時間,雜亂不堪的大雜院就完成了騰退。隨後,沈家本故居在2017年4月進入到文物修繕階段,僅用4個月的時間,佔地1700平方米的三進院落恢復了原有的樣子。2018年1月,沈家本故居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展示基地對外開放。沈家本故居現場管理負責人牛蕓璐介紹,截至目前,沈家本故居已經接待了11萬人次參觀,在普及法律知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為西城區文物保護提供經驗

  從前期的騰退,到文物主體修繕,再到後期利用,沈家本故居為西城區直管公房類文物保護提供了經驗。

  西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向北青報記者介紹,“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從直管公房入手,實施了47處文物騰退項目。結合大運河及中軸線申遺重點工作,又新增了5處文物騰退項目,實施文物騰退的總數達到52處。

  今年是西城區持續兩年大規模開展直管公房文物騰退工作後,全面收尾的關鍵一年。截至目前,計劃實施的52處直管公房文物騰退項目已全部啟動,提前超額完成計劃目標,文物騰退比例91%,京報館、紹興會館等28處文物全部實現騰退。其中,京報館等已實現騰退的直管公房文物,目前基本完成修繕設計方案,力爭今年下半年啟動保護性修繕。

  該負責人還表示,結合“沈家本故居”的模式,在大規模實施文物騰退的同時,西城區也在積極推進騰退後文物的合理使用。在實踐的基礎上,西城區積極總結經驗,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文物資源利用中來,打造更多優質項目,讓文物活起來,實現文化傳承傳播價值最大化。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揭秘

  依據木構件殘留痕跡復原“枕碧樓”原貌

  沈家本故居修繕中,秉承修舊如舊和最少干預的原則,並且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沈家本故居項目主持設計師、北京建工建築設計院副院長王葵表示,包括沈家本的書房“枕碧樓”,故居前的老影壁地基等珍貴文物得以保存。

  王葵介紹,對故居啟動修繕前,設計人員會先進行勘察,區分文物建築本體。由於很多房屋屬於危房,設計人員往往要爬上房頂,測量屋樑是否下垂或者開裂。“掌握這些重要信息後,再分析建築物的病害,以甄別和發現最有價值的文物。”王葵説,在勘察過程中,根據建築屋脊下的紋飾可以判斷出建造年代,墻體和磚則可以看出建築的等級。

  據介紹,拆除違建時,對於各類磚、瓦、木、石等材料如有損壞可採用粘補的方法進行修復,如有缺失或不能修復的可進行更換或拆換,拆換時需對舊物件進行清理編碼,分類碼放,並安排有經驗的技師進行清理,待施工時進行重新利用。

  曾是沈家本書房的“枕碧樓”是故居內最有價值的建築,但這座二層木結構建築修繕前已經出現樓體傾斜的現象,而且樓梯基本斷裂。王葵表示,這種情況一般會採取落架大修,但為保護文物原狀,施工人員採取一點點扶正和加固的辦法,並沒有對木結構進行大規模更換。

  在對“枕碧樓”進行修繕時,還發現二層北側存有挂檐板的痕跡,而在圖紙上和現場拆除的過程中,並未有挂檐板的施工內容,為此通過組織專家和施工方現場研究,專家組依據現場拆除後的木構件殘留痕跡,確定最終方案,使該文物建築歷史原有風貌得以恢復。

  此外,在對一進院正房進行施工時,從碎磚頭砌築的隔墻內發現了一面完整的木隔扇。同時對另一面柱子進行勘察時,發現有開榫痕跡。據此,調整了原方案,對新發現的隔扇進行修復,並對另一側的隔扇進行復原。類似的還有,根據沈家後人提供的線索,設計和施工人員通過測量,在故居門前找到了老影壁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