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84家特色文創園投入運營

2019-07-22 09:16:13|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朝陽84家特色文創園投入運營

  郎園內舊廠房改造的城市閱讀空間為市民提供了讀書休憩的好去處。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本報訊(記者 朱松梅)通過舊工業廠房改造利用、傳統商業設施升級等方式,朝陽區利用存量空間發展文化傳媒、創意設計等“高精尖”産業,在産業用地指標未增一分的情況下,陸續有84家文創園投入運營。截至目前,全區註冊文化企業突破8萬家,聚集了98家上市企業。

  黑色鐵架托起兩個碩大的工業除塵罐,罐身涂成鮮艷的紅黃藍。五方橋東南角,一個工業和藝術風格“混搭”的文創園吸引不少市民駐足。這裡是剛剛完成改造的北京天海工業公司。

  三年前,這裡的車間還焊花四濺。在業內,天海工業大名鼎鼎,曾生産出被周恩來總理稱為“爭氣瓶”的華北第一支氧氣瓶,其各種氣瓶産品遠銷海內外,其中鋼質無縫氣瓶産銷量穩居世界第一。2016年,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海的生産線外遷,幾乎就在同時,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造開始了。

  老國企如今變作了時尚的文創園,有萬平綠茵、千米曲徑、參差十樓、錯落百景,陳列著常化爐的車間變成了一座工業博物館。今後,這裡還將陸續配備職工食堂、健身房、咖啡書屋、白領公寓等。“低密度、個性化的園區,非常適合文化創意類企業辦公。”園區負責人郭振坤説,去年底完成改造後,前來考察的企業就絡繹不絕。不久之後,首批文化、科技類企業就要正式入駐。

  朝陽曾是工業重鎮,紡織、電子、機械、化工、汽車五大工業基地都落戶於此,至今仍保留著大量老舊廠房。區委書記王灝表示,近年來,朝陽區堅持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實施減量發展、集約化發展,積極探索形成老舊廠房轉型文化産業園區的“朝陽經驗”。在充分調動城市文化資源市場活力、有效促進高端文化資源涵養集聚、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持續推動城市更新轉型與空間優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疏解騰退後的空間中,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創園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去年11月,崔各莊鄉南皋路129號,另一處舊工業遺存廠房轉型改造成北京塑三文化創意園。其前身北京市塑膠三廠成立於1961年,它先是于2004年停産,引進製造加工企業入駐,隨後又逐漸調整産業結構,發展文化創意産業。

  經歷了企業退出和轉型升級,塑膠三廠現已形成了佔地面積4.4萬平方米的文創園區,目前入駐企業中文化影視、設計類文化藝術創意類公司佔比達到90%以上。同時園區立足自主經營,精選優良業態,圍繞城市總規,繼續引入文創類企業,打造更具活力的品牌文化創意園區。

  在寸土寸金的城區裏,朝陽區不斷探索文化産業更新城市存量空間資源的發展模式。北京齒輪廠、勝利混凝土建材廠、京棉二廠……這些老舊廠房都在騰籠換鳥的同時實現了轉型升級。如今,在産業用地指標一分未增的前提下,朝陽區已經有84個文創園投入運營,並形成了錯位、協同、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栽下梧桐樹,鳳凰自然來。截至今年5月,朝陽區文化産業實現收入829億元。全區文化企業總數突破8萬家,聚集了98家上市企業(含新三板),引進培育了一批成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服務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