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品質公交和慢行系統 讓綠色成為北京交通的底色

2019-11-11 09:43:03|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打造高品質公交和慢行系統 讓綠色成為北京交通的底色

打造高品質公交和慢行系統 讓綠色成為北京交通的底色

打造高品質公交和慢行系統 讓綠色成為北京交通的底色

打造高品質公交和慢行系統 讓綠色成為北京交通的底色

打造高品質公交和慢行系統 讓綠色成為北京交通的底色

  綠色交通發展水準,是一個城市綠色發展和治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北京這座超大城市來講,構建以人為本、行人公交優先、慢行系統便利通達的綠色交通體系,更需要城市治理者們“棋高一招”。

  今年,市委在下達的政黨協商計劃和政協協商計劃中,將“推進公交線網規劃優化、加快慢行系統建設,加強非機動車管理,不斷完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作為重點議題,交由市政協進行專題協商議政。

  從今年3月開始,市政協和市委統戰部就啟動了相關工作,組建了由各民主黨派市委、市工商聯、無黨派人士、部分全國政協委員、相關領域專家和科研院校參加的聯合調研組,進行深入細緻的知情明政、調研考察。11月8日,市政協、市委統戰部聯合召開議政會,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踴躍發言,提出了一系列高品質的意見建議。

  周揚勝代表農工黨北京市委建議

  啟動小汽車疏解

  為綠色出行留空間

  農工黨市委對天津、河北、廣州、上海的公交都市建設進行了深入調研,提出三點對策建議。

  一是啟動小汽車疏解,為綠色出行提供良好空間條件。採用“限制增量與鼓勵減少存量並行”“滿足不用車需求與停車管理目標一致”“疏解小汽車與減排污染互促”的新思路,把小客車疏解列為重要疏解任務,推動綠色出行。

  二是持續治理交通污染,為綠色出行提供良好環境品質。進一步減排地面交通污染,進一步減少新增小汽車中純燃油車的比例,將公交網絡優化調整和公交車型選擇統籌起來,實行“內電外柴”。中心城區計程車更新時,應鼓勵強混式混合動力國六標準車,既節能又超低排放。改善地鐵空間空氣品質,保證乘車空氣品質良好。

  三是加強專家智庫建設,提高科學治理水準。成立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會獨立於政府部門,直接向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負責,圍繞交通綜合治理目標、政策保障、技術手段等指導深化公交都市建設,使綠色出行體系的目標指標、問題診斷、治理政策更加科學和真實。加強城市綠色交通管理學科建設,將城市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等專業方向納入北京市重點學科建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黃偉代表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建議

  實現高鐵城鐵市郊鐵路城市軌道“四網融合”

  北京市公共交通發展的三組數據值得深思:

  第一組數據:8月份北京市普通小客車指標搖號中簽率為1:2622,與之相對的則是北京地面常規公交客流2013-2018五年間下降了35%。

  第二組數據:2018年北京市晚高峰平均出行時耗,常規公交是67.6分鐘,軌道是75.6分鐘,小汽車是48.2分鐘,相較而言,私人小汽車仍是最快捷的出行方式。

  第三組數據:2018年底,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2條,總里程637公里,年客流量38.5億人次;市郊鐵路運營線路3條共287公里,年發送旅客量331萬人次。

  以上數據反映出三個突出問題:

  一是限牌限行措施之下的小汽車仍然保持強勁需求,我市公共交通整體尚不能完全滿足市民出行需求。二是北京已逐步形成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公交系統,但作為骨幹系統的城市軌道,向上與市郊鐵路、城際鐵路缺乏有效整合,向下與地面常規公交和慢行系統未能無縫銜接。三是軌道出行時耗整體偏高,顯示出目前的軌道交通模式單一,層次簡單。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在市域範圍內加強軌道快線網絡建設,促進週邊居住區與就業區、功能疏解地的直達聯繫,縮短通勤通學時間;構建綜合開發的聯動機制,依託軌道快線通道推進北京市新城、微中心和環京城鎮組團建設,引導功能疏解。

  二是加快推進高鐵、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城市軌道的“四網融合”,實現多種軌道方式的一體化運營管理。優先利用老舊鐵路或既有線的富餘運能開行市郊鐵路列車,構建多層次多模式的軌道出行服務體系。

  三是通過系統架構調整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實現常規公交系統的轉型發展。加強地面公交線網與軌道網絡的深度融合,加大成熟通勤廊道的定制公交和按需響應的社區支線公交的投入和建設。

  朱峰代表臺盟北京市委建議

  建設濱水綠道 伴著河流騎行

  北京市中心城區河網水系密度高,六環路以內有河道52條約550公里,基本覆蓋整個中心城區,而且水質、水量、綠化和巡河路等基礎條件良好。但已建成的濱水綠道,忽略了自行車騎行功能。

  調研發現,如小月河、東壩河等周邊人口規模大、居民出行需求高的河道,是建設濱水自行車綠道的適宜線路。以壩河為例,沿線人口多,涉及多個産業園、金融商務區、使館區和會展區,目前從東壩社區到東直門駕車早晚高峰用時超過1小時,若沿壩河綠道騎行只需40分鐘,並可銜接沿線4條地鐵線。

  建議堅持規劃引領,在《自行車專用路規劃》《綠道規劃》《“B+R”系統規劃》中統一協調考慮濱水自行車綠道的佈局。

  打破河道防洪排澇單一思維,促進河道複合型利用。在滿足防洪評價的基礎上,探索在常水位以上洪水位以下設置自行車綠道,保障安全與親水共存。引導城市道路的非機動車道與巡河路相融合、巡河路改建的綠道與公園道路相融合。

  堅持新建改建並舉,因地制宜,保證綠道連續性。完善照明、監控、標識等配套設施,在新建改建自行車綠道時遵循“生態修復”理念,創造生態優美的通勤與休閒騎行環境。

  引入線上線下新技術提升騎行體驗,針對電動車亂入自行車道現象,設置電動車限速坡聯動液壓路障機,取代人工管理。線上平臺可聯合高德地圖、百度地圖推出“B+R”綠色出行線路推薦。

  希望有朝一日“伴著河流騎車回家”能成為眾多市民的幸福。

  于化龍代表北京市工商聯建議

  建設安全便捷的“B+R”停車場

  非機動車與公共交通搭配是減少道路通行壓力和降低機動車使用率的最佳方式。可是,非機動車騎行“線”和停放“點”存在的問題,又讓人們很難選擇騎行。

  對於騎行的“線”,大量存在汽車侵佔自行車路權的現象。在道路設計方面,建議取消非機動車道內的路側停車位,有條件的路段可在路側停車位外側設置非機動車專用道。實施公交車站改造,將非機動車道移至車站外側,避免公交進出站對騎行的干擾。增加非機動車地面標識,突出非機動車道的存在感。在汽車主觀故意侵佔方面,建議強化對各類主動侵佔非機動車路權的執法。

  對於停放的“點”,除了共享單車之外,還有很多人騎私家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進行換乘,這對非機動車存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公共交通場站不能提供安全、便捷的“B+R”(Bike自行車+Ride換乘)設施,就難以讓人們選擇非機動車與公共交通搭配的出行方式。

  建議制定全市“B+R”停車場專項規劃,以空間小型化、形式立體化、接駁多元化、使用便捷化、收費關聯化的思路構建北京城市“B+R”體系。“B+R”停車場不僅要與城市軌道交通接駁,還要與地面公交、城際大巴、城際軌道接駁。強化“B+R”停車場優先供給接駁停放的功能,建立車輛存放與換乘公共交通的關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現有“P+R”資源,將“P+R”改造成非機動車與小汽車共用的“Bike&Car+Ride”停車場。全面提高“B+R”停車場的辨識度,使“B+R”成為代表城市發展綠色騎行體系的宣傳符號和理念引導。

  鐘章隊代表無黨派人士建議

  完善高質高效立體綜合交通體系

  目前,北京交通還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大交通與城市交通銜接不匹配,特別是鐵路樞紐站附近客流、車流的疏導不夠高效,特殊時段擁堵現象經常出現。二是地上、地面、地下在空間上統籌不足。三是各種交通方式定位、佔比、路權分配不精細,各種城市交通方式綜合度不夠、銜接不暢,換乘困難。四是停車設施不發達、擁堵現象經常出現。五是職住不均衡,存在大量潮汐現象。建議如下:

  一是強化交通先行發展理念。民航、高鐵、高速公路、長途汽車等大型交通樞紐節點要先行;快速、骨幹、大容量交通線網建設要先行;交通容量規劃要適度超前,大容量交通的節點站配套設施特別是換乘設施要適度超前。例如通過交通節點站、樞紐站等大型交通設施與大型住宅區、大型辦公區等協同配套快速連接“職住”兩點,破解“潮汐”式擁堵。

  二是形成世界一流的綜合交通立體線網。完善包含航空、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公共汽車、便捷交通和步行等九層架構的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線網。

  三是形成智慧的綜合交通節點網絡。提升城市交通樞紐流通性、地標性、傳承性、匹配性作用,形成機場、高鐵與城際、地鐵與市域鐵路、長途汽車、公交汽車、便捷交通等六類節點網絡。充分挖掘空間立體功能,打造同站多層多種交通方式,提高節點容量,真正實現零換乘。建設綜合交通信息和應急中心,與專門交通中心互聯互通,實時掌握全城的流動狀態,分析城市的流動性,提高交通應急處置和調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