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莊核心科技亮出“殺手锏”

2019-12-12 10:58:45|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尹紅燕

  本報記者 曹政

  緊挨著中芯國際、燕東微電子廠,亦莊寸土寸金的地段留給了一家成立剛10年的企業。這裡將誕生北京第一條、國內最先進的8英寸MEMS晶片生産線,投産後將以月産3萬片的設計能力搶佔海內外市場。

  這樣的傳奇接連上演。作為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主平臺“三城一區”中的“一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在關鍵環節、核心技術、標準制定上超前佈局、提早謀劃,聚焦晶片製造等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殺手锏”,近三年累計研發研製出新技術、新産品各300余項。

  育土培芯

  煉就千億級高精尖産業生態

  8英寸MEMS晶片生産線能佈局國內並不易。

  “大家熟悉的生産線側重二維空間,不斷讓晶片變得更小,而MEMS屬於積體電路特色工藝,聚焦的是三維空間,晶片內部結構也縮小至納米量級,格外考驗晶片製造實力。”投建這條生産線的耐威科技公司董事長楊雲春説。

  這原本是一家主攻慣性導航的科技公司,而慣性導航系統最關鍵的零部件就是感測器。“當時國內還沒有能在全産業鏈充分滿足需求的感測器廠家,導航産品國産化、産業化因此一度停滯。”楊雲春説。

  創新迫在眉睫。2015年,耐威科技決定收購世界最大、全球領先的MEMS晶片製造商瑞典賽萊克斯公司,為國內MEMS産業的彎道超車另辟蹊徑。但僅靠一家如此年輕的企業就想吞下國際領先的純MEMS代工企業,難度可想而知。跨國談判歷時近兩年,最終在經開區的支持和幫助下,耐威科技成功收購瑞典賽萊克斯,月産3萬片的感測器生産線落子北京亦莊,項目量産後年産值不低於20億元。“這一條生産線還會帶動産業上下游各方合力攻克自主技術難關。”經開區負責人説。

  日曆翻回17年前——中芯國際的廠房在亦莊破土動工,正式開啟了經開區的追“芯”之路。但積體電路産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産業,企業想實現突破,錢是最大的難題。為此,經開區利用區內投融資平臺參與設立16隻基金,總規模超4000億元,支持積體電路産業發展。17年來,中芯國際(北京)擁有了目前大陸月産能最大且唯一盈利的12英寸代工線;北方華創成為國內最大的積體電路設備提供商;威訊半導體佔據了全球移動通信射頻和基帶晶片産品封裝近50%份額……

  “産業鏈上各環節的企業會聚攏在這些龍頭企業周圍,煉就出完整的積體電路産業鏈。”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梁勝説,這裡已逐步成為全國積體電路産業聚集度最高、技術水準最先進的區域。

  這也是經開區佈局高精尖産業、走高品質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亦莊如今已形成電子信息産業、裝備製造産業、生物工程和醫藥産業、汽車及交通設備産業等四大主導産業“四足鼎立”的局面,上萬家科技型企業、超千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一批各行業的創新型龍頭企業正在這裡排列組合,産生化學反應,形成龐大的創新企業“雁陣”,多個千億級産業集群正在形成。

  披荊斬棘

  三年300項新技術破題

  永昌工業園600多平方米的千級潔凈間裏,測試人員“全副武裝”,將目光聚焦在顯微鏡鏡臺上。幾十根線路從設備上引出,數以萬計的數據源源不斷生成。這是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高通量掃描電子顯微鏡,可將物體放大100萬倍,時間卻可縮短20倍。

  神奇的“微觀相機”擅長觀測材料微觀結構,被廣泛應用在材料、生物、醫學和半導體等多個研究領域。然而,由於國內高品質電子光學系統研製生産困難等原因,各行各業不得不每年花費上億美元從海外採購。掃描電鏡也因此被視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更關鍵的是,航發材料、晶片研發等都需要借助它來進行研究。”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帥説。

  2015年,在各方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李帥和另兩位創始人選擇從薪水豐厚的外企離職,跨行創業。鏖戰兩年,關鍵零部件難題逐一解決。眼看距成功僅有一步之遙,團隊突然發現噪音過大影響觀測的問題。

  團隊選擇從頭再來,逐一篩查幾十套設備的噪音源,確保樣機最終達到設計標準得以上線,讓世界知道中國人研發出了全球水準最高的掃描電鏡。“同樣是蒼蠅腦神經切片觀察,外國的傳統電鏡得用一兩年,而我們只需一個月。”李帥驕傲地説。

  傳奇故事在這裡接連上演:北京欣奕華科技有限公司破題國産光刻膠量産難題,如今已具備年産3000噸以上光刻膠的生産能力,助力我國逐步打破彩色光刻膠主要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經開區鼓勵區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圍繞‘白菜心’,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硬技術’。”經開區工委書記王少峰説,今年經開區已掛牌20個技術創新中心,完成114項新技術,115項新産品,其中國際領先、填補國際空白的新技術21項、新産品37項。

  破除關隘

  “三城”成果加速亦莊轉化

  從中關村的“夢想實驗室”來到亦莊的“創新工廠”需要多長時間?北京數字光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孫雷給出了答案:3天。提出設立産業化公司後3天,他就拿到了亦莊辦公地的鑰匙。

  數字光晶片可用在3D印表機上,屬於我國一項技術短板。而孫雷所經營的這家研發數字光晶片的公司,已經潛心研究了20多年。

  最快落地紀錄如何創造?在此之前,中科院這個項目的中試需求被發現,經開區依託已掛牌的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製造與驗證中試基地將孫雷引來,幫助他跨越了從實驗室到規模生産的“達爾文之海”。還沒等孫雷提什麼具體要求,相關部門負責人就帶著他到中芯國際、京東方等上下游企業對接了。

  數據顯示,經開區已認定掛牌13家中試基地,僅2019年就累計開展服務319項,合同金額約9億元;通過引導建設、定制廠房等方式,佈局亦昭生物醫藥中試研發生産基地等一批規模化中試基地,總投資106億元,將在2022年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

  看得見的是數據,看不見的是經開區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上的持續發力。同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鼎足之地,經開區已與三大科學城成為了一個緊密的發展共同體,密不可分。“三城”與“一區”的互動,恰恰要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世紀難題,讓科技成果“找得到”“引得來”“落得下”:經開區與中關村聯合出臺促進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政策,吸引生物醫藥項目在經開區轉化落地,同時牽頭與北大、清華等7家高校對接,建立成果轉化項目庫;中關村科技成果産業化先導基地落子北京亦莊,讓高端研發在海淀、成果轉化首站在經開區,並擴容科技基金,將科技基金規模從每年2億元擴增至5億元;中芯國際、京東方、泰德、北京奔馳這些“金字招牌”主動對接三大科學城,牽手國內外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尋求各領域關鍵技術創新突破。

  數據顯示,經開區通過“政府簽約落地、孵化載體承接、企業自主對接”等多種方式,積極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近三年成果轉化落地項目數量總計340余項。“我們還將繼續打造創新中心,實現與源頭性機構的資源嫁接與創新協同,優化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環境,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梁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