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區

2020-09-02 09:07:08|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宋姝君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在這裡,集中了公安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多家中央部委機關和國家局級單位、多家北京市屬單位,以及中石油、中海油等800余家央企,政務服務功能凸顯;在這裡,中軸線縱貫南北,天、地二壇遙相呼應,故宮、天壇、大運河故道玉河段三處世界文化遺産坐落於此,名人故居和各地會館薈萃,各類文保單位星羅棋佈,文化是其深厚的底蘊;在這裡,以百姓需求為導向,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讓老衚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東城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區

前門三里河水穿街巷

  全力保障 精細管理提升城市品質

  東城區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始終把“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擺在首位,牢固樹立“紅墻意識”,健全“四個服務”機制和重大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機制,堅持“崇文爭先”理念,努力打造“五個東城”——“文化東城”“活力東城”“精緻東城”“創新東城”和“幸福東城”,全力營造安全優良的政務環境。

  全力保障重大活動,開創“四個服務”新局面。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週年慶祝活動服務保障任務,強化主戰場意識,建立健全三級指揮體系,統籌開展全區21個方面60項安保任務,實施9大類26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做好23處集結疏散路段保障,所有安全生産高風險點位得到有效管控,交通運行和停車管理順暢有序,水電氣熱等城市生命線運行平穩,圓滿完成三次演練和慶祝活動當日服務保障任務,向黨中央、北京市和全區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全面履行首都功能核心區使命擔當,高品質完成全國兩會、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世園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

  在做好重大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的同時,東城區始終堅持高標準、精細化,以繡花功夫做好城市管理。

  東四街道的東四九條經過近6個月的集中治理和試運行,成為東四街道首個不停車街區,衚同東口新建成的停車場以惠民價格提供了車位,解決供需難題。

  在此之前,王府井地區已經打造了北京首個“不停車街區”,周邊15條道路和衚同全部實現了不停車。今年,還將以王府井地區為重點,打造18公里王府井區域慢行系統示範區,推進南護城河慢行系統融合開放道路健身步道建設。

  在建國門街道蘇州衚同,通過地區挖潛,建成三座科技感十足的立體停車設施,解決了周邊平房區居民150個停車位,讓擁擠的衚同重新歸於安寧。像這樣“小型化、隱形化、端口化”的停車設施,目前正在東城區全力推進,南鑼鼓巷南口、前門草廠衚同等8處停車場建設項目共為周邊居民新增了1200余個停車位,不僅優化了街巷空間功能,也讓“老巷幽宅靜樹依”的衚同風貌逐漸回歸。

  老衚同停車難是困擾老城區發展的一個重要難題。近年來,東城區以“規劃引領+共享合作+科技支撐”為重點,堅持以停車治理促交通環境治理,通過開展公共建築停車設施有償錯時共享、增建停車場、提高道路停車電子收費高點視頻覆蓋率等方式,緩解了東城區多年來停車難的問題。目前東城區已經實現了全區85條道路、6000余個停車位電子收費全覆蓋。

  週六一大早,東四街道古色古香的衚同就熱鬧起來,區、街領導,機關幹部,東城社工,在職黨員,志願者,社區家庭等共計800余人、20個駐街單位參加街道週末大掃除活動。整治院落環境衛生、清理大件垃圾、垃圾分類宣傳……據了解,東城區首倡的週末衛生大掃除活動,在東四街道已經持續開展了4年多。垃圾清理了,違建拆除了,敞亮的衚同裏出現了許多邊角空地,這些空地被居民們利用起來,成立了社區社會自治組織“花友會”。花友會成員認養管理花池、花箱子,葫蘆爬滿藤,鮮花開滿巷,衚同裏多了一個個微花園。

  東城17個街道持續開展週末衛生大掃除活動,不但美化了居民的居住環境,也讓老街坊們的鄰裡關係更加和諧。

  減量提質 讓核心區“靜”下來

  走進位於美術館後街40號的“美後肆時”,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建築,地上一層,地下三層,共有活動空間21處,總建築面積5411平米。這裡是由美術館後街地鐵8號線盾構工程騰退後建成的,目前是北京老城區最大的基層公共文化場所——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這裡可以為市民提供閱讀、歌舞、戲劇、國學、藝術、文創、園藝、美食、健身等主題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特色文化體驗。

  “窗戶還是原來老建築的樣式,坐在這裡借著老窗透過的陽光閱讀,簡直有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居民王女士説。面闊五間,精美的磚雕,墻壁上保存完好的西式壁爐,屋頂正中的木構套疊藻井……北京首批歷史建築之一、位於北極閣三條22號的寧郡王府家廟緣慶禪林,疏解騰退後變身“緣慶書苑”重新開放,並面向居民免費開展公共文化活動。

  在位於東北二環外側、毗鄰清水苑社區的香河園口袋公園,面積達9450平方米。步入園內,依著下沉地勢,園內設計出層層疊落的谷地,層疊的花臺間不時噴出細密的水霧,在炎熱的夏季起到局部降溫的作用。像這樣的口袋公園,在東城不勝枚舉,很多都是利用疏解騰退後的空間建起來的。

  近年來,東城區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堅持疏解、整治與優化提升並舉,不斷提升城市品質。通過“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讓核心區“靜”下來。

  老城保護 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

  “以前我們羨慕你們住樓房的,現在該你們羨慕我們了。”在雨兒衚同30號院,70歲的居民崇寶才搬回改造後的老院落,對現在的生活環境很滿意。而雨兒衚同的變遷,講述的是東城老城復興的故事。

  近年來,東城區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始終把推動老城保護復興放在第一位。創新推出了全市首個“申請式騰退”和“申請式改善”政策,堅持自願申請原則,是走是留居民自己説了算,同時,在“申請式騰退”政策基礎上,編制完成若干政策,實現了老城保護政策體系的搭建。

  2015年起,通過“申請式騰退”,東城區對南鑼鼓巷地區雨兒、帽兒、蓑衣、福祥4條衚同的一批院落進行了騰退改造。雨兒衚同啟動“申請式騰退”後,30號院的崇寶才和另一戶居民選擇留下。緊接著改造拆除了違建、留下老磚瓦、地面是青磚,木質窗欞內藏著斷橋鋁門窗……曾經的大雜院變成名為“雨兒人家”的“共生院”。曾經擁擠不堪的院落和衚同敞亮了,留下的居民也過上了“下廚不出戶、如廁不出院、洗浴在家中、儲物有空間、晾曬有設施、院內有綠化”的現代化生活。

  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定位,圍繞文化東城建設,東城區把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作為老城保護的重要抓手,全面打造歷史文化“金名片”。

  位於南池子大街136號的皇史宬,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建築群。2019年底,東城區啟動皇史宬文物騰退工作,3天內完成簽約率100%。皇史宬也成為繼社稷壇、天壇、太廟後,東城區順利實施完成的第四處中軸線重點文物騰退項目。目前,皇史宬已完成非文物建築的拆除工作,下一步將由故宮進行修繕利用。

  近年來,東城區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積極推進重點文物的騰退,共啟動實施了社稷壇、太廟、天壇公園、皇史宬、法國兵營舊址等33處重點文物的騰退,目前已完成31處,另外2處正處於收尾階段;實施了公交110場站騰退後綠地及禦道恢復、永定門公園禦道保護提升等風貌整治項目。

  街區更新 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

  漫步在如今的雍和宮大街,寬闊的街道兩側建築各具特色:從清代民居四合院、民國風商鋪過渡到新中式建築,整條大街呈現出“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在街區更新理念的指導下,2019年雍和宮大街完成環境整治提升,實現“多桿合一”“箱體三化”,成為全市的樣板街巷。

  作為崇雍大街整治的一部分,東四北大街、東四南大街的整治提升工程也於今年7月底啟動開工。結合“街區更新”經驗,其整體設計風格保持並延續大街現狀及歷史上“北古南新、多元並存”的風貌肌理,打造衚同生活體驗區和多元特色街區。

  街區是城市治理的基礎所在,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年東城區以中軸線沿線、故宮周邊、崇雍大街沿線為重點區域,確定了8個重點街區和15個試點街區,全面推動街區更新工作。

  來到位於前門街道的草廠四條,在這條獲評“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的衚同裏,可見火紅的柿子、沉甸甸的石榴墜在枝頭,葡萄藤在葡萄架上蜿蜒生長。這裡利用疏解騰退的地下空間配置了生活性服務業設施,主食廚房、彩電、理髮店等一系列便民設施方便居民,做到“一刻鐘便利生活服務圈”全覆蓋。

  草廠三至十條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衚同片區,這裡在試點“共生院”。這個毗鄰前門三里河的衚同片區,通過引入新居民,既讓騰退房屋得到利用,也為衚同注入新生機。

  今年起,東城區啟動了第二輪的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工作,將利用三年時間完成982條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提升任務,今年計劃完成425條。

  根據東城區新制定的2020年街區更新工作方案,將在每個街道開展1-2個街區更新試點。以中軸沿線為重點開展街區建設,實施崇雍大街沿線、故宮周邊等重點街區保護更新,形成一批共生院,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

  民生改善 老衚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現在有了物業,刷樓道、理電線、安門禁,逢年過節還組織茶話會呢!”在東城區建國門街道趙家樓社區,30多年的老住戶郭硯菊不住地感嘆這幾年的變化。

  為解決老舊院落失管問題,去年趙家樓社區創新引入非公黨建資源,通過“社區+非公企業+居民”三方聯動,共同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治理,逐漸探索形成黨建引領老舊小區綜合治理的“趙家樓模式”,居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今年5月,北新橋街道聯合供貨商“街坊鋪”在九道灣社區上線東城區第一家“智慧菜站”。菜站面積30平方米,不僅售賣蔬菜水果,還有百餘種各類日常食品百貨。菜站的出口設立了自助結算終端,還配備了人臉識別及測溫門禁系統,疫情防控期間,還能提示居民佩戴口罩。

  截至今年7月,東城區共有蔬菜零售、便利店、餐飲等八類便民商業網點2901個,經營面積約50萬平方米,連鎖網點數量1488個。蔬菜零售、早餐、超市便利店等八種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實現了社區全覆蓋。

  不僅如此,今年東城區47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全部實現社會化運營,建成“醫養結合”“康養融合”等特色社區養老驛站,充分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需求。

  8月8日,“2020東城區全民健身體育節”開幕式在明城墻遺址公園拉開帷幕。健身項目展示、衚同迷你馬拉松、全民健身賽事……各項體育活動,直接參與群眾十余萬人次。東城區以建設“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區”為契機,深入推動“文化+體育”、“體育+文化”、“體教”融合、“體醫”融合,助力全民健身事業發展。

  東城區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45對深度聯盟、13所新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8條優質教育資源帶、7個教育集團,實現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以學區為單元的新供給側改革,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多元參與的學區制教育治理新結構;穩步推進青少年教育學院建設;構建培養東城教育優秀人才、集聚基礎教育實踐經驗的“四名工程”,教育綜合改革的成果讓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醫療衛生方面,東城區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準。同時,發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在社區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將全區238支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與17個街道177個社區居委會無縫對接,打造由社區組織、家庭醫生團隊、功能社區和社區居民組成的社區健康網格。

  底線思維 築起城市安全屏障

  8月12日,東城區迎來今年最強的一場降雨。全區4013名搶險救援人員在崗備勤、加強巡查檢查,各單位密切關注汛情險情,加強老舊平房、低窪院落、建築工地、人防工事、易積滯水點、下凹式立交橋、排水設施、河道等重點部位、隱患部位的監視,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在建工程施工現場防汛應急備勤人員共計2095人。房管部門安排258人對轄區危舊房屋、低窪院落等進行巡查。園林部門安排專業應急搶險隊伍10支,408人對所屬的公園涉水湖面、沿街路樹、行道樹木進行巡查。通過全面動員部署,加強雨前隱患排查,配齊防汛物資器材,科學調配應急搶險隊伍,強化雨中巡查檢查,及時妥善處理各類險情。面對強降雨,城市運行正常,未發生突發事件和災情。

  為保障城市安全,今年1月份東城區制定發佈了《關於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實施方案》。根據方案,今年計劃落實首批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任務,到2025年形成有首都特色的城市安全發展體系,到2035年城市安全發展體系更加完善,安全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形成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

  新時期,新機遇!東城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進一步釋放“四個服務”能量,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形成高品質發展的推動力。東城區始終堅持“崇文爭先”理念,著力打造“五個東城”,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奮力譜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東城篇章。文/鄭娜娜 供圖/東城區融媒體中心

東城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區

美後肆時——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 攝/張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