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家園”有水了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01-27 09:02:52

原標題:科技助力海淀水環境提升 百姓家門口的溝渠開始清水流淌 “水岸家園”有水了

“水岸家園”有水了

  水岸家園邊上如今有濱水公園。

  北京日報記者 葉曉彥

  出小區門,穿向山路,就踏進了南沙河上游畫眉山公園的地界兒。這裡是大寨渠渠首最新建成的公園。逛濱水公園成了海淀區水岸家園小區居民張老先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沿著岸邊的石板路不緊不慢地走上一大圈,順便欣賞河道裏冰水相融的冬日畫卷,身體微微出汗,整個人感覺神清氣爽。

  “五年前剛搬這兒時,小區邊上還只是條常年沒水、雜草叢生的溝渠。”張老先生説。不過有一個問題也很讓他疑惑:家門口是大寨渠的渠首,沒有上游河湖,水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問題也曾困擾著海淀區的水務工作者。

  曾經,在海淀區的河流湖泊中,像大寨渠這樣沒水或少水的溝渠還有不少。河床斑駁,水體黑臭,死氣沉沉,水質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以南沙河為例,2016年,南沙河出境斷面水質全年平均為劣Ⅴ類,水體黑臭,夏天,市民路過時,遠遠兒地都能聞到臭味兒。水少、水臟,勢必會造成生態系統的斷裂,穩定水源,是破題的關鍵。於是,生態循環水網模式應運而生。

  為了讓大寨渠常年有水,海淀區首先在南沙河至大寨渠渠首之間建設8公里地下補水管線,再在南沙河河道內建設一座提水泵站。通過科學精準調度,每日2.28萬立方米的南沙河水開始“旅行”,被泵站打進補水管線,逆流而上從大寨渠渠首流出,再順著渠道流回南沙河,日復一日,循環往復。

  為了與周邊生態環境高度契合,水下泵站的正上方搭建了親水準臺,市民親水休閒的時候絲毫感覺不到地下泵站正在提水作業;為了充分利用水流涌出的效果,大寨渠最南端設計了景觀節點,看上去是地下泉涌的效果,實際是河道正在補水作業。

  類似的生態循環水網為海淀更多的河湖溝渠水環境提供了生機和活力。

  在科學城北區,海淀區通過建設翠湖、稻香湖循環補水系統,推動上莊水庫水體循環流動,為前後柳林溝、大寨渠、周家巷溝等9條南沙河上游溝渠“解渴”。

  在“三山五園”地區,海淀區通過循環補水工程,對金河、南旱河、北旱河全年實時補水,使歷史上的“旱河”脫“旱”。

  一條河是否具備“活力”,不僅要有四季長流的河水,還要有健康的生態環境,幫助流水自凈。周家巷溝、溫泉溝等河道周邊紛紛啟動生態治理,通過綠化種植、景觀小品等水生態恢復措施,構建了新的水域生態系統。

  在東埠頭溝,河道沿岸栽種了大量的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營造出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象。

  大寨渠渠首,一座濱水公園去年建成,沿河鋪上了石板路,種上了花草。

  河道有了水,河堤成了景,一片片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不斷涌現,一個個老百姓家門口的溝渠開始清水流淌。這一切,背後有科技的力量在支撐。

  循環水網的水閘、泵站啟動智慧化升級改造,通過遠程自動化控制,實現水位、流量遠程實時調控,並與補水渠道的降雨、蒸發、水位等數據關聯,根據不同需要甚至可以一鍵智慧調整各條河渠補水量。

  在南沙河、昆明湖、未名湖、圓明園湖等海淀所有的河流湖泊,水面上白色圓盤狀的智慧水質監測終端如同眼睛一般,利用量子光譜技術,7×24小時不間斷緊“盯”河道水質,保障水體清潔。

  海淀區還正在打造“水務大腦”,所有水務業務匯集在同一個立體化智慧新平臺上,通過編織全感知的水務信息網、搭建全匯聚的數據信息庫,繪製全掌控的三維指揮圖,實現智慧管理和服務。

  五年來,海淀區借助科技力量,讓水環境得到全面提升。海淀區水務局局長馬光耀介紹,2016年南沙河出境斷面水質全年平均為劣Ⅴ(五)類,2018年首次升級至Ⅴ(五)類,2020年首次達到Ⅳ(四)類,五年實現“三級跳”,納入市級考核的5個斷面全部達到了考核要求,首次達到了功能區水質標準。

  如今,張老先生一改往日對大寨渠的態度,但凡有朋友來家裏串門,他都要“炫耀”一下門口新添的濱水公園,“我們家現在是名副其實的水岸家園了。”

編輯:周經韜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