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6號線通運門站將建甕城遺址公園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06-21 09:10:32

原標題:新城建設與文物保護緊密結合 6號線通運門站將建甕城遺址公園

北京地鐵6號線通運門站將建甕城遺址公園

甕城遺址公園設計意向效果圖。

  北京日報記者 孫雲柯

  地鐵6號線通運門站(目前暫緩開通),曾發現明清時期通州東城門和甕城遺址,這處遺址的保護利用以及該站開通時間一直備受關注。

  記者近日從通州區運河商務區管委會了解到,經過反復研究論證,甕城遺址項目設計方案現已逐步成熟,將在原址建設甕城遺址公園,地下設計為甕城遺址展示區以及地鐵換乘空間。項目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啟動建設,確保通運門站2022年底開通運營。

  設計方案已逐步成熟

  甕城原址緊鄰大運河,地處古代通州東城門和運河之間,是漕糧進城的門戶,也是抵禦外敵侵略的第一道城池,故“甕城”有“甕中捉鱉”之意。這些城墻據考證為明洪武時期建造,東城墻長約600米,甕城面積約為2500平方米。2012年,修建地鐵6號線時發現了這處遺址,經過多輪一體化建設研究,新版設計方案圍繞歷史遺跡保護、綠化、交通、文化展示、休閒服務等需求,擬在該地塊建設區域廣場,打造活力空間。

  目前,甕城遺址公園項目設計方案已逐步成熟,總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採用分層設計手法,將整個場地分成景觀層、遺跡層和交通層。建築語言上儘量保持簡潔平直,突出城墻遺跡本身,並在景觀層對城墻的歷史形象進行復原。

  古城遺跡被自然環抱

  在項目定位上,文化遺跡展示區、交通集散中心和複合型城市公園是三大核心功能。“我們希望用文化廣場串聯起這些功能,在原有單純綠地位置的核心處打造這處文化廣場,並在文化廣場下方,原位置、原標高復原甕城遺跡,這個文化廣場同時也是地鐵集散的緩衝區,連接公園與地鐵。”北建院TOD研究中心設計師周吟介紹。

  設計方案在文物保護利用上進行了精巧構思,地面一層遺址公園文化廣場處,將設置景觀臺階和景觀天窗,讓遊客在公園休閒漫步中就可以欣賞感受位於地下一層的遺跡風貌。“這種開放式的展示方式,可以讓遺跡顯得更加親切自然,同時用自然景觀予以烘托和呼應,仿佛歷史遺跡被自然環抱,又再次被人們發掘利用。”周吟説。

  地下一層則是甕城遺址展示的核心空間,整體風格將以青磚、土墻為主,復原甕城環境風貌。靠北一側將建成甕城遺址展示區,在城墻被發現的地下8米處原址恢復甕城遺跡,並在遺跡上方安置金屬網架,利用現代裝置藝術復原城墻原貌。目前,甕城遺跡的墻磚已先期裝箱異地封存,待時機成熟遷回原址進行復原。

  地上公園還將設置兩處AR體驗區域,市民掃碼後可以在螢幕中欣賞到甕城遺址渲染復原圖,感受歷史上城墻的壯麗之美。此外,地面上還將設置一處古通州主題公園,將1883年清代通州城池圖微縮成園林景觀,利用兩處小型廣場代表曾經位於通州的中倉、西倉兩大糧倉,讓市民遊園也能仿佛置身歷史之中。

  甕城遺址下三線換乘

  該項目的另一大功能是交通樞紐,項目位於新華東街與通盛南路交匯處西北側,除了已經通車的地鐵6號線,還有地鐵S6線以及遠期的103線將從此經過。因此,項目地下二層設置為地鐵換乘中心,寬敞的地鐵集散大廳按照進出站分流設計,人流方向互不交叉,保障了高峰時期站臺的通行效率。

  項目設計方案顯示,地下二層和地下一層部分區域還預留了充裕的便民服務空間,未來可拓展為便利店、飲品店等便民設施,方便換乘市民及遊客停留休憩,提供良好的換乘和遊玩體驗。

  該項目還在地下一層設置了可容納4000輛自行車的非機動車停放區,選擇綠色出行的乘客可以通過扶梯直接將自行車停至地下,免受下雨、大風等天氣影響,同時也避免了地鐵站周邊非機動車扎堆停放的亂象,維持遺址公園整潔有序的景觀風貌。

編輯:周經韜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