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小康生活的底色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08-30 08:58:01

擦亮小康生活的底色

  北京CBD區域首個“城市森林”公園位於CBD西南區,原本是第一機床廠舊址,如今變作鑲嵌在商務樓宇中的生態樂園,給白領、居民提供休閒場所。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5月份20微克/立方米,6月份18微克/立方米,7月份16微克/立方米。今年以來,北京空氣品質一次次給人以驚喜,PM2.5濃度屢創歷史最優,藍天數量越來越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在小康生活的路上,北京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環境建設,讓“天藍地綠水清”成為小康生活的亮麗底色。

  一微克一微克把PM2.5壓下來

  綠茵場一般的施工工地見過嗎?走進西城區百萬莊北裏居民住房改善A地塊項目,現場一片“綠油油”,一塊巨大的“零米天幕”就像給工地蓋了一個綠蓋子,周圍一圈還挂著608個噴淋和噴霧頭。即使進行土石方作業,天幕之上也看不見有塵土揚起。

  這是全市第一個“綠牌”工地。特別不一樣的是,這個工地內外都很乾淨,土方施工的揚塵被天幕阻擋,難以飄到工地外,工地的道路也不會受到土方施工揚塵的影響,工人們不再灰頭土臉。

  環保問題是各大工地面臨的共同問題。該工地負責人介紹,A地塊位於西城區,且緊鄰居民區和地鐵,施工空間跼踀,如何有效降塵又不影響施工,是管理人員碰到的最大難題。

  很快,難題破解了。2020年8月,該工地率先用上了一塊“零米天幕”,“六針加密”的綠色防塵網直接安裝在深基坑支護樁的冠樑上,不佔用施工場地,與地面平齊,讓土方施工揚塵不出地面,真正將施工揚塵控制在基坑範圍內。

  “零米天幕”一展開,整個基坑瞬間被遮蔽了起來,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片綠茵場。懸挂天幕的鋼絲繩上還安裝了噴霧、噴淋裝置,工作人員通過手機APP就能靈活控制開關。待土石方作業部分完成後,“零米天幕”還能拆卸下來供下一個工地循環使用,環保而高效。

  “以前都不敢想像,工地的揚塵管控已經細到了查工地的浮塵和浮土,就跟咱們家裏打掃衛生一樣。”西城區住建委施工辦主任楊玉宏説。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謝金開説,2013年至2017年,北京市大氣治理開始以PM2.5治理為核心,全市從“大幹快上”的工程性減排入手,聚焦燃煤污染、機動車排放、工業産業、揚塵污染等重點領域。同時,加密監測網絡,並著手在全市建設了1300多個小微站點,監測PM2.5等多種污染物。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PM2.5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58微克/立方米,完成國家“大氣十條”任務。

  從2018年至2020年,北京市大氣治理進入“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新階段,工程減排轉為工程、管理並重,特別是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一微克一微克地往下摳PM2.5濃度。“一微克”行動的精細治理出現在各個可能出現污染的地方:東城區自製小型吸塵器進衚同清掃,還定期打掃屋頂的積塵;平谷區用上了無人機,監測裸地揚塵;大興區打造了立體的揚塵監測網絡……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PM2.5年均濃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57.5%,首次進入“30+”時代,持續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中保持最優。同時,藍天含金量也大幅提升,全市累計的優良天比例已經達到75.4%,重污染天發生頻率、峰值濃度、持續時間均明顯下降。

  今年起,北京市大氣治理再次邁入新階段,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將繼續深入開展“一微克”行動,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獲得感。

  多元增綠建設“千園之城”

  晚飯過後,家住朝陽建外的徐晴常去附近的小公園遛彎,在樹林花草間,身心舒暢,暑熱頓消。

  徐晴是“80後”,在她的童年時代,“逛公園”特指去北海、頤和園這些知名的傳統公園,一年半載才能逛上一次,稀罕得很。“現在門口就是小公園,早起鍛鍊飯後遛彎方便多了。”

  徐晴的感受恰是京城綠色版圖不斷擴張的寫照。市園林綠化局數據顯示,全市大小公園總共有1090個,其中既有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大尺度公園,也包括“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和村頭片林。

  大國首都,寸土寸金,造就“千園之城”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土地打哪兒來?是綠化建園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疏解騰退、拆違還綠、留白增綠。”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這樣總結。

  就拿東三環附近的北京商務中心區來説,短短三年間就開闢了7座公園。其中,CBD城市森林公園是在第一機床廠舊址上建成的,面積逾2公頃,形成環山抱谷的格局,日均迎來超千名遊客。這片城市森林如同鑲嵌在商務樓宇中的綠寶石,也是白領繁忙工作中的“詩和遠方”。

  今年,通過建築空間騰退和綠地整合,CBD地區又改造了綠化面積3.2萬平方米,新增6000余平方米綠地和6處口袋公園,國際化商務區又添清麗。

  這個春天,環繞城區的102個一道綠隔公園開啟了升級改造,通過功能提升和管理升級,發揮更大的生態和惠民功能。“回天”地區的東小口城市休閒公園就是升級後的首個樣板。

  沿園路而行,籃球場、網球場和五人制足球場分佈在林間。利用地塊高低不平、裸露沙地較多的自然條件,公園增加了沙灘排球、迷你沙灘,可供親子遊樂。公園負責人趙曉紅介紹,在設計上突出了功能空間的豐富性,劃分了運動健身、親子娛樂、生態保育和森林閱讀等多種功能區,能滿足不同年齡層遊客的休閒需求,有效補充了“回天”超大型社區的基礎設施缺口。

  城市是人類寄居之所,也是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建園留荒野,保護生物多樣性,成了綠化造園的新理念。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被稱作城市副中心“有生命力的地標”,其中央位置留下了一片荒野,正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寶貴嘗試。這裡被稱作“生態保育核”,建起圍欄禁止遊人靠近,棲居其中的野兔、刺猬、狍子等各種小動物,可盡情在野地裏自由撒歡兒。

  如今,京城已成生態宜居的“千園之城”。位於五環、六環路之間的第二道綠化隔離帶正緊鑼密鼓建設,生態家底也將更厚實。

  讓河道真正成為“幸福河湖”

  7月底,亮馬河燕莎橋至朝陽公園段正式通航了。

  雖然航線只有1.8公里,但兩岸風光獨特,近可觀亭臺橋梁;夜間,河畔幾十棟建築用燈帶裝飾,岸邊燈光和水中倒影互相映照。

  這幾天,“輕舟夜賞亮馬河”的獨特風情,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市民王先生在亮馬河畔住了20多年,通航後迫不及待地體驗了一把夜遊,“以前這兒就是個臭水溝,自從去年這裡打造成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之後,簡直太美了。”

  讓亮馬河大變樣的,是朝陽區試點的“政企共建”新模式。在打造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之前,這裡打破了水務部門、屬地政府各管一攤的舊模式,通過“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贏”,讓濱水公共空間與沿河社會單位高度融合,實現了“建築—綠地—水”的無縫銜接,居民的幸福指數也就直線上升了。

  通航的不只亮馬河,一個多月前,大運河北京段也實現了全線40公里旅遊通航。市民在這裡欣賞的景色就更多了,高樓林立的運河商務區、風格各異的跨河橋、朱紅色的三重觀景閣、大片的荷花美景、兩座全新的船閘……如今的這段河道,已經成為了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

  從2013年起,本市先後實施多輪“三年污水治理行動計劃”,再借助河長制,全市河湖治污工作收效顯著。除了全線通航,北運河還在沿線兩岸打造了綠色生態走廊,開展補種綠植花卉、栽種水生植物、增添運河文化元素、建設慢行道等服務配套設施,讓市民有船乘、有景賞。

  北運河的巨大變化,榆林莊村的村民感受最深。“我們村是北運河北京段的一個堤內村莊,真正的親水村莊,通航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榆林莊村的村支書郝洪恩説,村里正在興建大運河文化展館,開發村莊民俗和特色美食,借助北運河通航,全村村民即將進入“新賽道”,打造真正的“運河第一莊”。

  近年來,本市水務部門通過多措並舉,一方面將污水處理率由2013年的84.6%提高到2020年的95%,城鎮地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污泥無害化處置;另一方面,源源不斷將高品質再生水引入河道,僅2020年一年,全市用於河湖補水的再生水總量就高達11.07億立方米,真正讓百姓身邊的河道成了有清水盪漾的“幸福河湖”。(北京日報 記者 葉曉彥 駱倩雯 朱松梅)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