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09-26 09:38:20

  原標題: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14位科學家、150項成果獲獎 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原始創新成果涌現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昨天,中關村論壇展覽(科博會)對公眾開放,現場陳列的冬奧涂裝的京張高鐵列車模型引人駐足。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從0到1的科學突破,離不開科學家的堅持。昨天,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在2021中關村論壇揭曉,14位科學家、150項成果獲獎。腦科學、單細胞組學、病毒學等前沿領域涌現出的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將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啟新征程。

  2019年,北京市出臺新修訂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三個人物獎獎種,旨在突出科技獎勵的人才價值導向。其中,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是北京科學技術的最高獎,旨在獎勵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或者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中取得重大突破,創造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或者生態環境效益的個人;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則旨在獎勵具有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巨大潛力的青年科學家。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人物獎,頒給了14位科學家:邵峰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翟薈、趙永生、劉光慧、彭同華、潘湘斌、楊洋、印奇7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安德里亞·卡羅·費拉裏、傑·姆·德·柯艾、馬修·艾利克斯、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安東尼、埃爾納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據了解,14位獲獎科學家圍繞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為人先,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實現“從0到1”的突破,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機制、抗菌天然免疫、細胞焦亡以及腫瘤免疫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開闢了炎症性細胞壞死研究的新方向,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的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永生,引領了有機納米光子學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推動了有機鐳射材料在人造皮膚與下一代顯示技術中的應用,發展了納米光子學表徵新技術並完成技術轉化。

  除人物獎外,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還設有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個項目獎,分別旨在獎勵做出重大科學發現、做出重大技術發明、完成和應用推廣創新性科技成果,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共有150項成果獲獎。其中,35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包括一等獎8項,二等獎27項;11項成果榮獲技術發明獎,包括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104項成果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包括一等獎35項,二等獎69項。

  相較于往年,今年獲獎成果中,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數量大幅增加,數量佔比從9.7%提升至23.3%,在腦科學、單細胞組學、病毒學、雲邊協同、硅基光電子、低維材料等前沿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以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腦網絡組圖譜繪製和驗證及其應用研究”項目為例,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蔣田仔等人突破傳統腦圖譜繪製的瓶頸,提出了“利用腦連接信息繪製腦圖譜”的新思想,成功繪製出既具有更精細的腦區劃分、又具有亞區解剖與功能連接模式的全新腦網絡組圖譜,比現有腦圖譜精細4到5倍,得到國際同行廣泛引用,被評價為“腦圖譜繪製的新篇章”。

  科學研究不僅要聚集基礎,還要立足應用。記者了解到,此次獲獎成果中,高精尖産業相關獲獎成果有132項,佔比達到88%。神經網絡機器翻譯核心技術及産業化、髖膝關節置換診療新技術的建立及推廣應用、高性能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關鍵技術及産業化……一批成果推動著北京高精尖産業體系加快形成,令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成色”更足。

  值得一提的是,獲獎成果第一完成人中,45歲以下的青年人員有49人,佔比32.7%。“80後”女性科技工作者曹娟、首位“90後”第一完成人張道寧等各類創新人才的涌現,彰顯了創新力量的蓬勃朝氣,也是北京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更優創新生態的生動注腳。(北京日報 記者 趙瑩瑩 潘福達)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