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1-11-22 09:06:27

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_fororder_1

北海公園菊花展

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_fororder_2

天壇公園古樹

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_fororder_3

頤和園後溪河

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_fororder_4

北京動物園大熊貓姐妹花

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_fororder_5

北京植物園千歲蘭

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_fororder_6

天壇公園菊花展

秋韻北京背後的公園科普_fororder_7

  實際上,北海公園並不僅滿足於遊客賞菊的需要,該園圍繞菊展開展了各種文化和科普活動。據工作人員介紹,菊展期間,公園圍繞菊展主題持續開展“菊香悠然來——走進尋常百姓家”、菊花進社區系列文化活動等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活動。    11月15日到11月17日,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與北京青年報合作,聯合頤和園、景山公園、北海公園、天壇公園、北京動物園、香山公園和北京植物園,共同開啟了“科普雲遊北京公園”活動。

  北京青年報文旅融媒欄目“後臺”通過北京青年報旗下北京頭條、北京青年報官方微博、北京青年報官方微信等平臺,用三天時間播出了總共三期“秋韻北京 科普探秘”系列節目。

  三期節目網絡瀏覽總量超300萬人次。在這三天裏,全國各地的網友“雲賞”北京七大公園秋色,同時了解這秋紅背後的種種科普知識。更讓人們知道了為了建設“綠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北京園林系統工作人員的努力與付出。

  北海賞菊有內涵

  此次活動始於景山公園萬春亭,這裡也是老北京內城的中心點,中軸線從此穿過。深秋之時,在萬春亭上俯瞰北京城,故宮、鐘鼓二樓等古建融合在紅葉綠松之中,賞秋之人穿梭于衚同與街道間,人像與風景相映成趣。在景山,一時穿兩季,“望春”而“知秋”,別有味道。

  此時景山西側的北海公園正在舉辦菊花展。菊花是北京的市花,一年一度的北海菊展已經成為北海公園秋季的品牌活動。

  據北海公園標本菊傳統養植技法第五代傳承人劉寧介紹,今年的北海菊展是第42屆,一位遊客曾説小時候是爺爺帶他來看菊展,將來他要帶著孩子和孫子來看菊展。

  在劉寧的陪同下,北京青年報記者觀賞了北海菊展上來自各地區的菊花,包括鎏金色的“大漠飛鷹”、黃紅相間的“鳳凰振羽”、白色的“紫龍臥雪”等等。劉寧介紹,看菊花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它的名字,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會有一個故事,這樣才能真正地了解菊花的內涵。

  從2015年開始至2021年期間,公園每年年初向社區居民百姓免費發放菊苗、土肥盆等栽培材料,指導社區居民親手參與養植,成立業餘興趣班,派公園“中國菊藝大師”劉展和“北京菊藝新星”劉寧進行專業授課,以座談會的形式向有菊花養植愛好的社區居民詳細講解北海公園標本菊的特點和傳統養植技法,並請居民到公園菊花班苗圃地現場實地觀察,分時段闡述標本菊花春、夏、秋、冬四季的養護知識和重點環節,開展義務諮詢互動交流,答疑解惑。居民養護的菊花擇優在北京市菊花展專項展臺展示。

  古樹分類門道多

  説到菊展,北京天壇的菊花展又與北海公園的菊花展有所不同。天壇菊展已經舉辦了40屆。據天壇公園綠化一隊副隊長李雪介紹,天壇公園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了對菊花栽培的探索,到今天已經經過了四代人的創新與發展,菊花品種已經多達600余種。

  如果説北海菊花以“獨株獨花”的品種菊取勝,那麼天壇菊花則以“原本獨株”大立菊聞名。所謂“原本獨株”大立菊指的是一株菊花能開成百上千朵花。這項技藝歷史悠久,操作難度很大,一直為天壇公園所堅持。

  除了菊花,古樹也是北京城裏的一大特色,而天壇公園的古樹更為聞名。像北京最美十大樹王之一、樹齡超過600年的九龍柏就在天壇公園裏。天壇公園宣教中心金衡介紹,根據2007年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制定的《古樹名木評價標準》,在北京,樹齡超過100年就可以稱為“古樹”,其中一級古樹指樹齡在300年(含)以上的樹木,挂紅色牌;二級古樹指的是樹齡在100年(含)以上300年以下的樹木,挂綠色樹牌。

  在天壇公園,共有古樹3562棵,一級古樹有1147棵,佔了北京市全部一級古樹數量的近三分之一,凸顯了文化價值、科技價值、歷史價值和莊嚴肅穆的景觀特徵。據金衡介紹,天壇古樹共有五種,即圓柏、側柏、國槐、銀杏、油松,其中油松一棵、銀杏兩棵、國槐22棵,餘下都是柏樹。這種現象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古時避免帝王在冬至與正月祭祀時周圍荒涼突兀,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另一個原因是種植順應北京自然環境的樹種,利於養護。

  “國寶”練出新本事

  在北京動物園,“國寶”大熊貓和珍稀的黑麂寶寶都有了新的本領,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了行為訓練。行為訓練是一種學習行為,是通過實踐和經驗的一種行為改變,目的是減少圈養環境下野生動物的壓力,在不用麻醉的條件下完成一系列的體檢項目。大熊貓的日常訓練包括張嘴:檢查牙齒;站立:鍛鍊下肢力量,檢查腹部;半蹲:撫摸前胸便於聽診;扶欄杆行走:鍛鍊下肢力量;抓採血架:模擬採血,配合獸醫進行常規血液檢查。

  據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飼養員李常青介紹,在圈養條件下,飼養員通過行為訓練,讓野生動物降低因疾病、治療、管理等産生的應激反應,更多地展示自然行為,提高動物福利待遇。

  行為訓練所使用的工具是目標棒和響板。目標棒是用來幫助動物完成指定動作,完成動作時按響板,給動物以食物獎勵,讓動物明白完成動作時才能吃到食物,從而在不用麻醉的情況下完成一系列的體檢項目。

  在黑麂運動場,科普館保護教育教師郭子婧介紹了黑麂寶寶的“身份證”,以及如何給他們做健康體檢。同樣的,飼養員也拿著目標棒和響片,此外還有一盤堅果零食。據飼養員介紹,他們每天會對黑麂寶寶進行早檢查與晚檢查,檢查包括頭部、皮毛、稱重等。那些給黑麂的零食也有門道——飼養員需要在訓練過程中知道它們愛吃的零食,將來在驅蟲等情況下會在它愛吃的零食裏塞上藥,讓它們吃下去。

  對遊客而言,到動物園的目的是觀賞動物,他們很少知道在北京動物園還有一處“冷門”之地:圈養野生動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研究員崔多英博士一直關注北京鴛鴦的研究。

  鴛鴦是北京罕見的遷徙鳥類,過去很少在北京駐留。為了研究鴛鴦,崔多英和同事們在北京動物園安裝了專門為鴛鴦繁殖用的巢箱,在鴛鴦身上安裝了追蹤器。崔多英博士的追蹤觀察結果也證明了北京環境改善、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使得人與野生動物的生活互不影響、和平共處。

  北方秋色層次多

  一到秋天,人們就會想到香山紅葉。黃櫨是香山紅葉的真身,同時它也是植物染色材料的重要一員。黃櫨除去大家非常熟悉的觀賞價值,還具有染色功能。據北京香山公園的科普老師王雪涵介紹,自隋朝至明代,皇帝的龍袍並非是明黃色,而是柘黃色,這種顏色最初由柘木染成,而黃櫨作為能染出相似顏色的染料,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因而其在古代擁有較高地位。

  而後,王雪涵為網絡觀眾演示了黃櫨染色的簡單製作流程。首先使用起到媒染劑作用的明礬水浸泡白布,第二步將白布捆紮出自己喜歡的紋樣,隨後使用曬乾的黃櫨枝、葉煮制染劑,待染劑完成後放入布料,浸煮20分鐘後取出洗凈、曬乾,一條黃櫨染手帕就完成了,秋色從此長留。

  除了香山紅葉這一“老牌網紅”,在頤和園也有一處新“網紅”打卡地——後溪河,秋天的顏色有紅、黃、綠等各種,每種顏色又有不同層次。

  形成這種美景的原因是因為,在後溪河,園林技師充分地利用了鄉土植物的天然優勢。頤和園園林科科長、高級工程師韓淩介紹,早在270餘年前,建園之初,清代乾隆皇帝了解與利用北京氣候和鄉土植物,在後溪河一帶種植了大量的鄉土樹木。韓淩説,後溪河沿岸山水相依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後溪河獨特的北方秋季之美。後溪河為松槲混交林沿岸種植了大量闊葉樹種,大部分樹齡已超過50年,白蠟、銀杏、朴樹以及槭樹等植物進入最佳觀賞期時,紅色、金色、黃綠色的落葉沿著河水潺潺流過石橋,紅色的水杉倒影在湖面,具有濃郁的北方深秋靜謐之美。

  由頤和園東宮門入園,沿著萬壽山東麓的林間小路蜿蜒而上,“兩山一水”的景觀展現在眼前。頤和園後溪河是昆明湖的延伸,與昆明湖主湖區相連,形成對萬壽山的環抱,昆明湖水通過後溪河,最終匯入諧趣園。諧趣園則是北京另一處著名賞秋打卡地。每年秋季,頤和園全園賞秋植物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大多是從清漪園時期一直延續至今的植物景觀特色。

  鎮園之寶罕亮相

  從景山到頤和園,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全國十佳科普使者”舒乃光的帶領下參觀的都是國內的植物,然而,在北京植物園,北青報記者見到了這裡的鎮園之寶——祖籍非洲西南狹長近海沙漠的千歲蘭。據北京植物園溫室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成雅京介紹,千歲蘭是遠古時代留下來的植物“活化石”,與海椰子、巨魔芋並稱三大溫室旗艦種。千歲蘭一生只有兩片葉,壽命最長的植株有2000歲。北京植物園生産溫室內有兩株超過30年苗齡的千歲蘭,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千歲蘭。

  而在溫室裏,北青報記者也看到了千歲蘭的幼苗,每一株幼苗都標明瞭種子的重量。據成雅京介紹,北京植物園解決了千歲蘭的播種、種植、移栽、繁殖過程中的技術難點,實現了千歲蘭的展室種植和展示,讓它能夠充分地展現給遊客。

  秋葉最終歸何處?

  生老病死,植物也要經歷。秋天過後,那些曾經繁華過的落葉枯枝又將如何處理?此次“雲遊”的最後一站就是北京植物園綠色垃圾處理場。

  據北京植物園園林部高級工程師鐘偉介紹,該處理場2011年建成試運營,2012年正式開始運營,當年是北京市政府為老百姓辦的實事工程之一。該場每年可以處理18000立方米的綠色垃圾,産生4000余立方米的基質,可以用於城市綠化改良土壤、植物防寒覆蓋、環境美化等工作。

  公園科普正火熱

  三天“雲遊”北京七大公園,管中窺豹地展現了北京市屬公園系統的科普工作成果。

  據了解,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管理有頤和園、天壇公園等11家歷史名園及中國園林博物館、北京市園林學校,全部為全國、北京市等各級科普教育基地。市屬公園共擁有北京動物園及北京植物園兩座動植物專類科普館,兩個北京市科學探索試驗室,陸續在紫竹院、玉淵潭、陶然亭等8家公園建設了科普小屋和3處室外生態科普園,系統加強了科普場地和設施建設,面對廣大市民遊客傳播自然科學知識和傳統園林文化。

  2021年截至目前,市屬公園持續挖掘科技資源,創新活動形式,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月、科普遊園會、科普夏令營、園林科普行等中心“4+100”中心品牌科普活動,共開展各類科普活動600余場次,開展了線上線下活動“聽古樹的聲音”、“園林大講堂”、“植趣知多少”、“自然筆記”等活動。創建市屬公園“一園一品”特色科普項目,圍繞園林植物、動物保護、生態環境、園林文化等內容,形成了14個主題的品牌項目,研發系列科普課程、科普視頻、科普教材、科普讀物、科普宣傳品、科普劇等高水準特色科普産品,打造了“專家帶你識花草”、“園林小講師”、“濕地導賞”等一系列深入民心的公益科普活動。近年來,中心科普人員積極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等各級競賽,獲得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獎項十余人次,舒乃光、孫迪兩名同志被授予了“全國十佳科普使者”稱號。

  同時,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積極拓展“互聯網+科普”模式,開發新媒體科普導賞系統,創新線上科普遊園模式。開發“智遊北京動物園”、“智遊紫竹院公園”、“北京植物園尋孑遺賞花木”、“雲遊園林博物館(VR體驗)”等新媒體科普導賞系統,多渠道、多形式展示市屬公園科普教育優秀資源及中國園林文化魅力,通過“科普公園”微信公眾號、短視頻、雲課堂、網絡直播等新媒體,使科普教育的途徑實現新的拓展。

  (北京青年報 記者郭佳  攝影郝羿  統籌滿羿)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