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前稻米亮相國博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11-23 08:47:22

一萬年前稻米亮相國博

“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日前在國博開幕,距今一萬餘年前的炭化稻米等近200件文物展出。本報記者 鄧偉攝

  一萬餘年前,中國人已經開始培育水稻。21日,國博捧出“第一粒稻”。“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近200件文物講述上山文化的故事。

  水稻養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農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生産和生活方式。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後,在以上山遺址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陸續發現了一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如今,這些精彩的成果被搬進了國博展廳。

  炭化稻米是展廳裏的絕對主角。這粒米距今約11000年至8500年,2006年在上山遺址出土。經測量,稻米粒長3.732毫米、寬1.667毫米、厚1.723毫米,屬於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專家介紹,上山遺址早期文化地層中出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稻米。同時,在義烏橋頭遺址、仙居下湯遺址、永康湖西遺址均發現了數量豐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一粒米從田野到飯桌的過程也被生動還原。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這些發現讓稻作栽培歷史上溯至一萬年前,刷新了人們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認識。

  展廳裏,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誌性遺存也紛紛亮相。展覽還應用豐富的考古學知識介紹、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示人類稻作農業起源之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面貌,反映中國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會生産與生活情況。(北京日報 記者 劉冕)

  相關新聞

  16家單位組建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

  昨天,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16家單位發起成立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聯合體首批成員中,既有具有“頭部”引領地位的科技類場館和文化類場館,也有科學文化領域社會組織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物理學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等。

  聯合體成立後,將通過搭建資源共享平臺、開展學術交流、研發展覽展品、策劃大型科學文化活動等形式,服務社會科技文化需求。同時,還將借助科學文化領域有關社會組織、研究機構等社會力量,深入開展學術研究,為科技類場館和文化類場館跨界融合中的思路設計、內容選題等,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此外,聯合體成員之間還將進行縱橫聯動、聯合攻關、優勢互補,推出跨界融合的科技文化資源和公共服務産品。(北京日報 記者 牛偉坤)

  發起單位名單

  科技類場館:中國科技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國家海洋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

  文化類場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敦煌研究院;

  社會組織及研究機構:中國物理學會、中華醫學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協-北京大學(聯合)科學文化研究院、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籌備委員會。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