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探訪廣西邊境“非遺帶”文旅産業敲開致富門

2018-02-14 09:35: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李勝蘭

  中新社廣西崇左2月12日電 題:探訪廣西邊境“非遺帶”文旅産業敲開致富門

  中新社記者 黃艷梅 楊志雄

  2月12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七,位於中越邊境的廣西崇左市大新縣恩城鄉維新村新勝屯傳來陣陣歡笑聲,村民們身著民族盛裝,與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歡度“儂垌節”,用壯家人獨有的方式迎接中國農曆新春到來。

  “儂垌”二字源於壯語,“儂垌節”是大新縣及中越邊境黑衣壯邊民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儂垌文化至今已有千年曆史。豐富多彩的儂垌民俗活動遍佈全縣各個村屯。

  每年的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是新勝屯的“儂垌節”,該屯屯長趙海特地起了個大早。他介紹,每年一過臘月二十,當地壯族同胞就進入“狂歡”模式,舉行形式多樣的“儂垌”活動,為春節的到來進行預熱。

  當天,新勝屯村民通過祭祀天神,祈盼上蒼賜福,共同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和美。大家還敲響銅鼓、唱起山歌,跳起壯鄉傳統的銅錢舞,舉行拋繡球、舞麒麟、舂糍粑等系列活動,熱鬧的民俗吸引了大批遊客。

  大新縣地處廣西西南邊陲,與越南高平省重慶縣、下瑯縣山水相連,是“中國儂垌文化之鄉”,也是廣西近年來打造的“中越邊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惠民富民示範帶”縣份之一。

  新勝屯共有84戶342人,均為壯族。曾經,一句“有女不嫁新勝屯”的民謠道出了新勝屯生活的貧困與落後。如今,通過“非遺”保護傳承與文旅産業開發,新勝屯靚麗“變身”,先後獲得“中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稱號。

  在這裡,男女老少人人會唱歌,個個會跳舞。屯裏還建立了民族文化展示基地,培訓了一批壯族文化傳承人。趙海向記者介紹,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不到3000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10000多元。他今年的新年願望就是讓村民腰包更“鼓”一些,力爭全屯人均收入翻一番。

  中新社記者近日到訪廣西另一邊境城市靖西,這裡因獨特秀美的喀斯特地貌和濃郁的壯族繡球文化聞名海內外。繡球被視為壯族人民的吉祥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文化符號。古樸典雅的舊州古鎮,家家戶戶做繡球,下至六七歲的小女孩,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奶奶都會製作。對於當地人來説,繡球不僅代表古老的手工藝,更是脫貧致富的手段,已發展成為一個産業。目前,舊州年生産繡球逾20萬個,年産值達300多萬元,遠銷歐洲、東南亞等海外市場,舊州成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處長劉國建介紹,廣西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50項。廣西開展中越邊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惠民富民示範帶建設,已建成掛牌的示範點32個,2017年增至42個。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