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唐山:打造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綠色動能”

2019-07-22 09:21:45  來源:河北新聞網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打造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綠色動能”

唐山:打造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綠色動能”

  近日,在遵化市平安城鎮小麻各莊村,農民們積極加入到營造林隊伍中。通訊員 劉滿倉攝

  仲夏的唐山,萬木葳蕤,綠意盎然。

  驅車行駛在唐山市環城高速公路上,道路兩側的林帶一望無際,如同遨遊在綠色的海洋裏。

  “兩側林頻寬度各500米,為省通道綠化標準要求的5倍;栽植的各種景觀樹規格胸徑普遍達到5釐米以上,基本達到一年成林、成景的效果。”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海告訴記者,按照“高、大、厚、密、彩”特色,唐山市的造林綠化確定了一系列高標準、超常規的標準。“環城高速兩側的綠化,只是唐山市高品質營造林的一個‘微縮景觀’。”

  近年來,唐山市把國土綠化和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活動作為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基礎工程和重要抓手,以生態唐山建設為總攬,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融為一體,通過高品質營造林,著力打造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綠色動能”。

   增綠、添彩、提質,一座城市半城綠

  7月6日,天津市民張先生再一次將週末休閒目的地鎖定為唐山。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沿途的風景引得他一路停車駐足。“過去來唐山自駕遊,總是直奔清東陵、景忠山等目的地,現在我喜歡走走停停,因為每一條路上都有可收入鏡頭的風景。”在豐南區津秦高速東側的生態林中,張先生拍下了燦若晚霞的金葉榆和亭亭玉立的法桐。

  “在環城防護林帶和津秦高鐵、京哈鐵路唐山段等‘一環八線’範圍內,高規格、高標準實施重要通道綠化工程,是唐山市高品質營造林的一個重要舉措。”張海介紹説,為了增加城市周邊綠量,唐山市以廊道綠化為抓手,堅持“全覆蓋、大綠量、多功能、多色彩、有層次”的綠化理念,立體綠化、彩色綠化、多樹種綠化,建設色彩豐富、錯落有致、立體感強的森林生態景觀。同時,大量採用法桐、金葉榆等優質苗木,提高營造林品質。

  2017-2018年,唐山市累計完成國土綠化面積80.8萬畝。2019年,該市全年計劃完成營造林72萬畝,截至目前,已完成春季營造林56.5萬畝,佔全年營造林任務的78.5%,比去年全年增加36%,“一座城市半城綠”的城市生態景觀正在形成。

  面積要擴大,品質要提升,土地和資金瓶頸必須突破。

  “經營苗木産業多年,但是規模一直難以做大,主要是土地受限。”在開平區東塔頭村,正在查看苗木生長情況的造林大戶蘇東傑邊告訴記者,如今,政府通過拆除違章建築等方法大力整合土地資源,為擴大苗木生産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我們僅在環城高速兩側苗木産業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500畝。”

  為解決造林綠化的土地難題,唐山市還在不破壞耕作層、不改變土地性質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積極推行林糧、林油、林苗等造林模式,提高了土地綜合效益,提高了造林主體積極性。該市還實行輪作休耕,發展木本糧油、經濟林果、儲備林等高效林業的方式,破解土地瓶頸。

  在豐潤區銀城鋪綠化地段,唐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工程辦公室主任牛玉鵬指著一大片梧桐樹林告訴記者,這3000畝苗木是由當地企業天柱鋼鐵集團栽種的。

  “鼓勵、引導企業通過認領認造等方式,進行生態補償性公益造林,既為城市增綠,又增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可謂一舉兩得。”牛玉鵬説,通過活化機制、市場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有效拓寬了造林融資渠道。

  礦山採沉修復,“城市瘡疤”上繡出生態之花

  作為具有百年曆史的工業老城,煤炭、礦石開採曾在唐山這座城市留下“瘡疤”——礦渣堆積,礦坑深邃。在造林綠化中,對採煤沉降區、工業廢棄地的生態治理和修復成為獨有的唐山特色。

  “再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這裡將作為旅遊景區對外開放,遊客將體驗‘千頃花海’的美麗風光。”6月27日,在唐山城區東部一片剛剛整理好的廢棄礦山跡地上,各種觀賞苗木已種植成林,工人們正在進行花草栽種、澆灌等工作。

  “唐山花海”項目,位於開平區東湖片區。這裡曾因煤礦無序開採,堆場、料場星羅棋佈,道路坑洼不平,成為橫亙于唐山市主城區之外的“城市裂痕”。

  去年8月以來,唐山市對這一煤礦採沉區域進行大規模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我們一定要在‘城市裂痕’上繡出‘生態之花’。”唐山花海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習化儒介紹説,核心區面積11.02平方公里的“唐山花海”,由“山、湖、路、樹”四大特色工程組成。建成後的“千頃花海”,向西將融入唐山主城,向北聯動北湖,以此營造城市森林及多樣生境的生態核心,發揮綠肺功能,助力城市總體生態環境提升。

  驅車行至主城區南部,很快便融入了綠樹成蔭、碧波盪漾的美麗風光中。這裡是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態公園,2016唐山世園會核心會址所在地。

  曾經,開灤煤礦百餘年持續開採在這裡形成了1800多公頃的採煤沉降區,附近成為垃圾填埋場。自上世紀末開始,唐山市對這一區域實施了環境整治、大面積綠化、水體還清、設施配套、周邊美化等系列工程,幾年間,共綠化廢棄荒地近500公頃,植樹100萬株,栽植草坪50多萬平方米,營造“公僕林”“八一林”“巾幗林”“青年林”等公益林地15塊;形成了濕地植物、耐貧瘠植物、景觀植物和諧共生的生態景觀,實現了南湖化腐朽為神奇的美麗嬗變。

  借力世園會,唐山南湖增加園林綠化面積140萬平方米,同時完善配套設施,培育新興業態,注入文化元素,使得這個由以提供綠量為主的生態公園發展成為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綠色新引擎”。

  按照規劃,2018年至2020年,唐山市每年完成礦山修復綠化60個以上,綠化面積0.71萬畝以上。到2020年,唐山市現有關閉取締礦山修復綠化將完成50%以上。修復後的礦區環境將與周邊綠化融為一體。

  與政府主導的生態修復項目同步,民間資本守護綠水青山行動亦如火如荼。

  在遷安市蔡園鎮,金嶺礦山生態修復旅遊觀光項目一期3000畝已經啟動,工程主幹路網和水系建設已接近完工,4萬株松樹已經栽種完畢。

  “到今年6月,綠化面積已增加400畝,下一步是景觀花卉的種植。”作為這一生態修復項目的投資者,遷安金嶺礦業董事長李民雄心勃勃地表示,這個項目自己準備“砸”上人民幣6億元。

  他告訴記者,目前正在施工的區域是自己創辦的企業——金嶺礦業進行鐵礦開採後形成的坑洞。如今,本著“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他決心不惜代價償還這筆生態“欠賬”。

  春華秋實,百萬畝經濟林成風景

  “山頂松槐戴帽,山腰板栗纏腰,山下瓜果梨桃。”作為“圍山轉”生態農業模式的發源地,遷西縣在經濟林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互補方面頗有創意。

  在遷西縣中國板栗博物館,館長王愛軍向記者展示了他親手拍攝的一組攝影作品——“詩意山水、畫境栗鄉”。通過一幀幀畫面,可以看到栗林春綠(芽)、夏白(花)、秋紅(果)、冬黃(葉)的多彩四季。

  王愛軍介紹説,作為京東板栗的最大産地,遷西縣境內的百萬畝栗樹已不單單作為經濟林木釋放創收效應,還更多地承載著生態林木的景觀效應。據介紹,目前,該縣北部率先建成的楊家峪、尖山峪、太陽峪、石梯子等板栗田園遊覽區總面積達30萬畝。

  在位於遷西縣東蓮花院鄉的花鄉果巷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萬畝牡丹園一望無際。

  “這裡的牡丹分為觀賞牡丹和油用牡丹兩種,五一小長假期間,我們的觀賞牡丹開得漫山遍野,吸引了大量遊客;如今觀賞牡丹謝去,油用牡丹進入了結籽期。”唐山供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艷告訴記者,在這裡種植的大約一萬畝牡丹中,油用牡丹佔到了50%以上。“去年油用牡丹銷售收入達到600萬元。今年,該項目油用牡丹能帶來約1200萬元的收入。”

  而在同屬北部山區的遵化市沙石峪村,經濟林釋放景觀效能的同時,還被植入文化元素,成為旅遊業發展中的人文景觀。

  上世紀六十年代,沙石峪村因“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産”的“當代愚公”精神而享譽全國。走進今天的沙石峪村,一條平整寬敞的村路蜿蜒開來,路的兩旁,新植下的海棠樹迎風伸展著枝杈。

  “過去,我們的富民産業主要是葡萄,沙石峪的‘玫瑰香’名滿京津冀。”村黨支部書記周國軍告訴記者,自2017年起,沙石峪在村中栽種萬棵海棠樹,寓意“海棠依舊”,表達沙石峪人不忘初心,接續奮鬥的決心。

  “種下這些海棠,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也為鄉村造林注入了文化元素,為沙石峪‘紅色旅遊’增添了人文景觀。”周國軍説。(記 者 曹 智 湯潤清 見習記者 郝東偉)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