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萬壽陽光:一個花甲老人的養老“創業”路

2019-07-22 15:25:44  來源:消費日報網  編輯:石麗敏

萬壽陽光:一個花甲老人的養老“創業”路

  6月17日,民意週刊刊登了《養老好政策 落實是關鍵》——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伊麗蘇婭為養老事業持續呼籲的文章。文章刊出後,伊麗蘇婭委員的朋友圈裏有了這樣一條留言:希望您能來北京市萬壽陽光老年公寓坐坐,聽聽老人以及女子和傾心侍老的我們的心聲吧。

  6月29日,記者和伊麗蘇婭委員來到了位於北京西長安街邊的萬壽陽光老年公寓,聽這裡的“當家人”閆慶華講述他從事養老行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傾盡家業做養老,盼望更多政策“開綠燈”

  6月29日,北京市萬壽陽光老年公寓10層祝壽室,一位入住三年多的91歲老八路阿姨的四名兒女,正進行著一場溫馨而又莊重的遺囑公證儀式。為老人擔任遺囑見證人的,除了公證員、律師,還有萬壽陽光老年公寓的董事長閆慶華。

  看著老人能夠在自己創辦的養老公寓裏幸福地完成晚年心願,閆慶華既感動又欣慰。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創辦這家老年公寓、參與養老事業,是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雖然這其中有困難、有無奈,但是很值得。

  64歲時開始的“創業”

  出生於1949年10月的閆慶華是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同齡人”。一齣生,參加過紅軍的父親就給他取名“慶華”,紀念新中國的誕生。而閆慶華也繼承了革命家庭的優秀傳統,1968年12月他從北京人大附中初中畢業去山西汾陽下鄉插隊,後赴海南島當了16年兵。退伍轉業後,閆慶華選擇下海經商。2013年初,有親人在國外的閆慶華準備移居海外,甚至已經物色好了房子。但就在準備離開之前,戰友在飯桌上的一句“你也走了,以後我們這些老人就沒人關心了”的玩笑話,卻讓他猶豫了。

  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和軍人子弟,閆慶華對部隊、對戰鬥英雄、對軍烈屬老人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他想到,很多軍人家庭的失獨及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往往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顧,就更別説普通家庭的老人了。一旦祖國需要指戰員們衝上戰場慷慨赴死時,他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邁的父母爺奶。那麼,自己為什麼不辦一個養老場所,讓為共和國辛勞一生的老人們能夠有尊嚴的安享晚年呢?有了這樣的想法,閆慶華找自己已年過九旬的父親商量。沒想到,老父親不但非常支持,還告訴閆慶華:你們現在趕上了最好的時代,養老是為國分憂代入盡孝的大好事,應該有重新創業的闖勁和迎難而上的勇氣。於是,在64歲本應兒孫繞膝的年紀,閆慶華開始了新的事業。

  雖然經商多年,但面對養老産業,閆慶華完全是門外漢。而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要尋找合適的場地。60歲那年,閆慶華曾因突發腦出血被送進醫院。事後醫生告訴他:幸虧你家離得近,送來的及時,否則可能就保不住性命了。也正是因為這個經歷,閆慶華給養老院的選址定了個“底線”:必須得離大醫院近、交通方便。否則就算地方再大,環境再好,也不考慮。

  為了找到心目中的合適場地,從2013年初開始,閆慶華騎著北京衛戍區老司令員潘焱將軍留下的自行車,跑遍了北京各大醫院的周邊,卻發現附近不是賓館就是寫字樓,根本沒有適合做養老機構的場地。直到幾個月後,他晚上路過西長安街,突然發現萬壽路地鐵站西北口處有一棟黑著燈的9層空置樓。這讓閆慶華眼前一亮:這樓不到10米就是地鐵站,周邊還分佈著解放軍301總醫院、302醫院、304醫院、武警總醫院、空軍總醫院、海軍總醫院、航天中心醫院、世紀壇醫院、復興醫院等眾多權威三甲醫院,不正是他想要找的理想位置麼。

  此後的幾個月裏,閆慶華經過多方努力,和房屋的産權單位取得了聯繫。2014年1月,海淀區政府將擬建的萬壽陽光養老公寓納入當年萬壽路地區擬辦實事項目中的第一項,主管區長批示:“同意,請區民政局配合街道做好養老服務功能的完善”,由街道辦事處和閆慶華的公司簽訂《委託經營管理合同》共同創辦。合用約定,閆慶華“出資不低於1000萬元,將萬壽陽光老年公寓改造成二星級三星級老年公寓”。

  為建適老宜居場所,走上漫漫改造路

  對於閆慶華來説,有了場地只是他養老事業的“萬里長征”第一步。

  用作養老機構的該房屋建造于上世紀90年代初,房屋圖紙資料缺失,建築物內沒有任何消防設施,也未接通燃氣。同時,由於産權單位只提供整棟建築的一半作為項目用房,因此要想讓這裡成為合格合規批下相關證照的養老機構,需要進行大量的適老化改造。

萬壽陽光:一個花甲老人的養老“創業”路

  百歲老紅軍王定國為萬壽陽光老年公寓題詞

  更令閆慶華頭疼的是,由於該房屋原本並非作為養老場所設計建造,因此完全不具備養老服務功能硬體的基本要求,多項基礎設施不符合《養老施設建築設計規範》。比如:原建築5-9層外跨走廊凈寬僅1.3米,兩個輪椅無法對行避讓;沒有醫用電梯和電梯前室;最大房間面積僅16平方米,不具備設立老年人輔助用房、生活服務用房、文化活動室的條件;沒有對應的消防樓梯,發生火災無法安全疏散等等。為了建設一所真正適老且宜居的養老機構,閆慶華決定對原建築物進行必不可少的改擴建施工。

  此後,根據《委託經營管理合同》和上級主管單位的指示,閆慶華開始了漫漫改造路。一年多的時間裏,按照消防、安監、食藥、衛生、環保、民政和老齡委的要求,閆慶華委託專業設計、招標、施工、監理企業,在建築物北側新建了消防水池、廚房操作間、燃氣表室;1-10層增設了醫用電梯、老人活動室、消防逃生通道等設施。除了改擴建外,閆慶華還儘量提升建築物的適老宜居環境,安裝了新風系統、凈水設備、防滑地板、助浴設施等,為了盡可能地給老人提供一個靜音環保節能溫馨的休息場所,他不惜拿出鉅資,率先選用德國技術生産的鋁包木門窗裝修全樓。這種價格昂貴的高檔門窗主要用在別墅豪宅,至今為止,用於養老機構的,尤其是用於並非本人房産的養老場所上的鋁包木門窗,這尚屬首位。

  由於項目基礎條件差,隨著工程體量的不斷增加,預算資金也不得不大量加大。除了初始投資的1000多萬元,閆慶華被迫賣掉了自己的一處學區房,並將唯一的一處老宅進行了抵押借款300萬元。不僅自己拼命幹,閆慶華還讓兒子辭掉了安穩的工作,和他一起艱苦“創業”。雖然投入巨大,但在閆慶華看來,養老事業不是一個冰冷的行業,需要創辦者真心實意俯下身,扎紮實實用感情去溫暖,因此,他必須用心做到最好,以無愧於入住的老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4月,閆慶華在獲得消防、環評、食藥等合格後,終於取得了北京市民政局核發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以及民辦非企業登記證書,初始床位100多張的北京市海淀區萬壽陽光老年公寓暨萬壽路街道養老照料中心正式成立了。

  又遇新難題,希望政府部門多支持

  萬壽陽光老年公寓開業後,吸引了不少附近老人,尤其是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前來居住。家住隔壁社區的肖春華阿姨,因老伴有病不能自理,打聽了多個養老機構都不接收。來到萬壽陽光的三年多來,肖阿姨的老伴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她向記者一再表示了對萬壽陽光老年公寓和閆慶華的感激之情。

萬壽陽光:一個花甲老人的養老“創業”路

  梁家河張衛龐、張瑞蓮夫婦和老知青今年“七一”專程來萬壽陽光養老公寓看望老八路後在十層活動室合影

  除了地理環境專業護理有優勢,和對轄區內困難家庭做到養老兜底保障外,公寓的另一大特色,是這裡居住的老人多為參加過抗戰的老軍人和革命軍烈士後代,老紅軍題詞和“紅色基因”傳承氛圍濃厚。對於這些老人,公寓也盡可能的在價格上予以優惠和照顧。

  據統計,開業4年來,老年公寓已收住長期照護老人92人,短期照護老人100余人次。除了照顧好養老公寓內居住的老人,萬壽陽光還持續為周邊社區的居家老人和殘疾人提供上門送餐、維修、照護服務一千六百餘次,受到廣泛好評,獲得錦旗無數。

  眼看著老年公寓慢慢走上正軌,可閆慶華還沒來得及松一口氣,新的難題就又擺在了他的面前。

  2018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老年之聲頻道的《去哪兒養老》節目組來到萬壽陽光,對這裡的養老設施及服務進行了測評。結果專家團給這裡的很多項目都打了高分,唯獨不足的就是反映老年公寓戶內外活動空間小,綠化面積少,這是制約萬壽陽光良性運營和評星升級的瓶頸,建議儘快予以解決。對此,閆慶華也不得不承認,由於老年公寓出門臨街又是高樓,實在無法拓展室內外活動空間。

  老人們本來身體就比較弱,就更應該有安全的戶內外活動場所,沒能提供這樣的場所,就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閆慶華在有些內疚的同時也開始想辦法。反復琢磨之後,他想到,既然門前屋後沒有條件,那能不能“向上”發展呢?比如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對樓頂進行改擴建,在2014年就委託房管局做了房屋品質安全鑒定保證絕對安全並獲得區規劃局批准做樓頂“平改坡”大修工程的前提下,將其打造成供老人們進行演藝的活動室和戶外曬太陽的“空中花園”勢在必行,畢竟這是事關老年人生活品質和確保他們晚年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民生工程,應該得到高度重視。不過,閆慶華也坦言,這些都需要街道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否則將難以實現。

  閆慶華告訴記者,這些年來,面對刻不容緩愈發嚴重的老齡化形勢,國家對養老服務越來越重視,不斷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對沒有房産證和沒有土地證的養老照料中心項目”,文件規定可以由政府相關部門“採用一事一議的辦法予以解決”,“鼓勵探索政府與民間資本的多元合作模式,在市場準入、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激勵措施”。但是,只有作為養老投資者真正參與其中,才能切實體會到從有政策,到政策落地,這之間有著多長的路要走。這期間,可能有的人堅持住了,有的人望而卻步了,更多的人則無奈的選擇放棄了。

  閆慶華説,做養老這些年,他日以繼夜沒有節假日,精疲力竭超負荷付出,經濟上的投入早已讓他入不敷出,但憑藉著對這項事業的熱情、對老人們的感情和對今年已97歲老父親的承諾,以及感恩區民政局和街道辦事處這些年的幫助,無論多艱難,他都願意繼續堅持。唯獨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多傾聽老人及其子女的呼聲,儘量在政策上“開綠燈”,多些“人情味”,少些“一刀切”,具體問題具體處理,這就是對他們癡心養老的人們最大的支持了。

萬壽陽光:一個花甲老人的養老“創業”路

  圖為人民政協報相關報道

  投資者要有信心 政府部門要多支持

  聽完閆慶華講述自己從事養老行業的經歷,同為長期熱心養老事業的伊麗蘇婭非常感慨。她稱讚閆慶華有擔當,是社會力量投身養老行業的典範。當伊麗蘇婭走進幾位老人的房間,看到精心改造後的公寓環境整潔優美,養老設施先進齊備,服務人員專業體貼,老人們在這裡能享受到高品質的生活時,她更是連連點頭,讚賞閆慶華對老人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伊麗蘇婭説,這些年來,國家對養老服務行業越來越重視,不斷出臺多項政策,支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但是,只有作為養老投資者真正參與其中,才能切實體會到從有政策,到政策落地,這之間有著多長的路要走。這期間,有的人堅持住了,有的人望而卻步,更多的人無奈放棄。而閆慶華能這樣傾盡全力、傾情投入、執著堅持,實屬不易。

  在伊麗蘇婭看來,其實每一個養老好項目的落地,除了參與者的堅持,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在具體落實上提供的幫助。在這一點上,她要為給老年公寓提供極大支持和幫助的基層政府以及職能部門“點讚”。未來,老年公寓在發展中也會遇到新的問題,但只要投資者有信心,政府部門多支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把養老事業做好。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