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龍門:自然人文交相輝映 園林史上曾有盛名

2019-10-29 10:08:01  來源:洛陽網  編輯:石麗敏

  龍門兩山對峙,伊水中流,松柏滴翠,環境清幽,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感懷抒情、遊歷交友、飲酒賦詩、探討禪心之所。這裡從北魏開始在摩崖上開鑿石窟造像以後,更成了佛徒朝拜進香,帝王遊幸,文人學士吟咏的遊覽勝地。龍門作為京畿風景園林,在唐時,武則天贊助脂粉錢開鑿石窟造像,曾留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也有“香山九老”吟咏此間,一時聲名遠播。

  山水空間秀麗多姿

  龍門的自然山水秀麗多姿,這裡兩山夾峙,確切地説,不是兩座山,而是由自西蜿蜒而來的山脈突然中斷,切出一個豁口,稱之“天闋”。唐代詩人韋應物對此有精妙的詩句:“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辟。”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這裡的山體多石灰岩體,雄渾奇特,峭岩壁立,蒼山秀木,自然景觀極富魅力,吸引了文人墨客爭相吟咏。

  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都留下了遊賞龍門的詩句,我們仿佛可以看見詩人們當年吟咏之場景,遙望他們遊山賞景的身影。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李白遊龍門,夜宿香山寺,月明之夜,詩人夜不能寐,披衣走出寺外,坐在桂花樹下,聞著一陣一陣桂花暗香,思念起了幼成、令問二堂弟。“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伊水悠悠,思鄉之情似伊水無有窮期。

  杜甫《龍門》一詩,描寫了龍門恢宏的氣勢:“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往還時屢改,川水日悠哉。相閱征途上,生涯盡幾回。”《水經注·伊水》説:“禹疏伊水北流,望之若闕。”南望龍門橫斷若闕,北望驛道盡頭是洛陽城。龍門佛光與皇城祥瑞交相輝映,形成了洛陽帝王之都的氣象。由於朝代更替,人生無常,面對龍門,杜甫發出了沉鬱的慨嘆。

  自然人文交相輝映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此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有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這裡,自然環境秀麗清幽,人文生態豐富,二者交相輝映,巧妙融合,蔚為壯觀。

  唐大和三年(西元829年),白居易乙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與龍門因緣殊勝。他暢遊龍門山水,或行吟于山林,或嘯歌于泉邊,寫下了許多讚美龍門山河的詩篇。詩人常在伊河泛舟,于秋日寫下了《題龍門堰西澗》:“東岸菊叢西岸柳,柳陰煙合菊花開。一條秋水琉璃色,闊狹才容小舫回。除卻悠悠白少傅,何人解入此中來。”詩中描述了龍門碧波垂柳,輕舟盪漾,河面泛起層層漣漪,石窟與兩岸青山綠水相交映的龍門美景。

  龍門大規模石窟造像,是統治階層由於崇佛而開鑿的心靈寄託之處。賓陽中洞的皇帝禮佛圖和南極洞南、北二壁的禮佛圖,其中行進的人群安詳自若,悠然自在,反映著北魏時代帝後朝官和士庶們遊賞龍門的情形。

  龍門秀麗的山水空間、特定的造型藝術、心靈崇拜的“聖境”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該處風景園林的藝術特質。

  園林營造于唐為盛

  龍門作為京畿風景園林,發展高潮在唐代。從開國至盛唐的100餘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的先後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直到武則天時期,一部分才被轉移到了東山,約佔龍門石窟造像的2/3。龍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天授元年(西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重修香山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淩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命駕遊賞,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唐大和六年(西元832年),白居易捐資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記中説“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寺名大振。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咏于該寺的堂上林下,煮茗烹茶,宴遊賦詩,留下許多趣事佳話。唐會昌六年(西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于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遊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洛陽日報記者 劉永娟)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