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重建心中的桃花源 ——從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看藝術化的鄉村振興

2019-11-15 14:08:18  來源:消費日報網  編輯:李勝蘭

重建心中的桃花源 ——從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看藝術化的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我國重大戰略之一。面對鄉村振興這一命題,社會學家、藝術家、建築師、規劃設計師等提出了以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思路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被稱為“藝術鄉建”。

  由於藝術鄉建的模式與內容更加多元化,通過挖掘、活化鄉村中的民族傳統和文化資源,與當代的生活方式進行碰撞與融合,讓藝術賦予鄉村獨具特色的文化品格,不僅在物質層面規避了單純進行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千村一面”的問題,還在精神層面激活了村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情感,凝聚起共同的精神內核。

  2019年10月16日,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舉辦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中,展出的正是近年來我國藝術鄉建中頗具代表性的案例和典範。從海南三亞中廖村,到四川安仁南岸美村,再到深圳光明小鎮逕口村,藝術的注入激活了原本在空心化、現代性不斷消解之下的鄉村,不但修復了土地和村民的關係,在傳統文明和現代生活方式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也讓鄉村在藝術和活力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重現自然、人文、風俗之美。

  一、 共建 藝術設計賦能喚醒情感聯結

  用藝術來拯救農村,修復人與土地的依存關係

  ——北川富朗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我國很多村莊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保持完整。從這一層面來説,鄉村具有雙重價值,不僅有建築、村落、經濟等顯性的價值,也有隱性的歷史文化傳統價值。

  然而,在現代性的追求中,許多古老的鄉村呈現出“空心化”的特徵,儘管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但仍舊難以阻擋年輕人紛紛逃離、鄉村缺乏活力的現狀。究其根源,是人們與鄉村情感的隔絕甚至斷聯,是對鄉村作為家園認同感的式微。

  在此背景之下,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本次展覽中,藝術家通過調動各種主體,將鄉村還原成“家園”,恢復鄉土文化的血脈傳承,重建村民與土地情感聯結,讓家園的價值重新得到認可。

  安仁南岸美村原本是川西平原中一個美麗而愜意的村落,壩壩宴、皮影戲、鬱鬱蔥蔥的林盤是村民們心中熟悉卻日漸遠去的時光。在城鎮化的影響下,人口加速流失和減少,令村莊往日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越來越難得一見,被凋敝和失落取代。

  在南岸美村,華僑城團隊對鄉村振興的在地性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通過與村集體、村民的深入交流和對話,將已經荒廢的老作坊酒廠的舊廠房進行了改造,建成鄉村客廳,將老建築“變廢為寶”,重現昔日美好的鄉村景觀。

  同時,以生態環保和智慧製造等面向未來的藝術,打破了鄉村和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建立起鄉村生態博物館、藝術家公舍、藝術花田等帶有鄉村生活美學意義的新景觀。特別是借鑒日本大地藝術節的方式,在林間小路上做了“林·盤”藝術裝置,不僅在藝術層面凸顯了當地的鄉土精神,還使生活樣態符合當地文化本真。

  在這種景觀活化、精神重塑的過程之中,不少村民看到了鄉村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未來鄉村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紛紛選擇“主動回流”。

  區別於簡單的藝術創作和經濟開發,南岸美村的案例正是以一種溫暖的鄉村建設方式,尊重在地文脈,將藝術跟當地的生活有機結合的模式。通過藝術再造來修復人與土地、與家園之間的關係,並形成了反哺的效應。藝術滋養當地人的精神世界,重塑文明和文化,重新構建鄉土生活的形態,而當地人鄉土情感的重新建立,也促使其回歸家園,參與到文化構建當中,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

  二、 共生 活化傳統文藝挖掘産業資源

  傳統的中國是一個農耕相輔的國家,每個農民除了種田之外都是一個匠人、一個藝人。

  ——費孝通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在藝術鄉建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對鄉村的形象進行改造的顯現層面,如何挖掘傳統文化藝術資源,進行産業化轉化,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並重,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農民才會留在村莊, 發展村莊、建設村莊,真正實現美麗鄉村。

  這種因地制宜、厚植文化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在國際上早已有之。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開始了以振興逐漸衰敗的農村為目標的“一村一品”運動;2000年發起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更是不但樹立了鄉村的品牌,還實現了村民收入的大幅提高。

  在我國已有的傳統鄉鎮的觀光旅遊開發當中,有不少採取的是遷出原住居民、完全商業化的“古鎮模式”,完全割裂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僅保留村落老建築、器具,當地的歷史文化反而成為視覺化、空洞化、商業化的符號,完全喪失了生命力。而人們在這種千篇一律的鄉鎮當中,也會由於精神內核的缺失很快産生審美疲勞之感。

  在本次展覽中,無論是三亞中廖村,安仁南岸美村,還是深圳光明逕口村,所呈現出的,都是通過調動藝術家的創造力,將傳統的文化線索和元素進行轉換,使之與當代生活相通而迸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重建心中的桃花源 ——從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看藝術化的鄉村振興

  三亞中廖村是一個純黎族村落,黎族是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本族文化靠著黎族子弟一代代的口口相傳,現在本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在華僑城團隊剛來到中廖村時,這個村幾乎找不到黎族的民族痕跡。

  進駐中廖村之後,華僑城團隊開始做深度的文化挖掘,在此過程中,團隊發現村裏還有人會唱黎歌、織黎錦、使用黎族傳統樂器,這些正是當地村民民族象徵的文化載體,因此對其進行了保護性的開發,使其重煥光彩。

  根據黎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點,華僑城團隊著重挖掘了本地黎歌,編排了黎族舞蹈,在黎家小院作為日常演出。在表演中,可以看到黎族婦女早起務農之後,在自家院落裏載歌載舞的生活樣態,向觀眾們呈現黎家人日常的生活。與其説,黎家小院的歌舞表演,是這些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的中廖村民的工作,不如説,唱唱歌、跳跳舞,就能讓自己的小日子好起來,是中廖村民們實實在在的家常生活。

  讓文化傳承自然而然在生産、生活的日常序列中發生中,而非像許多地方所採取的“硬性植入”,是華僑城參與藝術鄉村建設的主要方法。通過這種藝術性的“柔性介入”方式,當地黎族村民的本民族的文化記憶被激活甚至活化了,也讓傳統的非物質文明得以恢復和傳承,村民們不但增加了收入,也重新恢復了民族自豪感,紛紛回到村裏工作、生活。

  從當地人而非外來觀者的角度出發,將快要消失了的傳統文化、手工藝當做最好的産業資源,因地制宜進行培育,使之成為鄉村振興中強大的內生動力,不僅使文化得到傳承,也使當地村民的生活和利益訴求得到滿足和實現,構建出了全新的共生關係。

  三、 共享 注入人文價值重塑美麗家園

  當一件事情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完整、穩定和美感時,這便是一件適當的事情,反之則是不適當的。

  ——李奧帕德

  通過藝術鄉建實現鄉村振興,到底振興的是什麼?

  中華文明的源頭在鄉村, 社會秩序的根基也在鄉村。恢復鄉村文明秩序和人文價值,正是藝術鄉建的重點。

  “藝術介入鄉村的實踐, 焦點不是藝術本身, 也無關審美範疇, 而是通過恢復鄉村的禮俗秩序和倫理精神, 激發普通人的主體性和參與感, 綿續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敬畏和溫暖。”策展人方李芳認為。

  在本次展覽的案例當中,無論是對古老建築的重建、對新藝術空間的打造,還是對軟性文化氛圍的培育,其背後都遵從著以共同的公共文化空間來確立公共秩序的深層邏輯。

  例如深圳光明小鎮逕口村,從明清時期便存在至今,加上近代安置越南歸僑的歷史,本身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然而,由於城市化的進程,地處深圳郊區的逕口村逐漸邊緣化,人員外流,原本的宗族文化、鄉土特色也逐漸弱化。

  2018年開始,華僑城開始承擔起逕口村的藝術鄉建。沒有大拆大建,項目團隊採取了一種微循環的方式來推進,從鄉村原本的發展脈絡和文化形態出發,選擇用激活公共空間的方式來介入。設計師們挖掘當地原本作為華僑農場的文化特徵,研究逕口村本身的公共空間網絡,首先恢復了村中的活動廣場,搭建起了表演的舞臺,修好了村道,並改建老屋成為公共藝術空間。

  文化空間的重塑,讓村民們有了共同的文化場所,改善和提升了村民日常生活及公共空間所處的環境與美學品質。日漸增多的節日慶典、民間表演等情感交流活動,讓同宗同姓的源流和集體生活的歸屬感重新回到村民心中。

重建心中的桃花源 ——從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看藝術化的鄉村振興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 是借助藝術形態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關聯,重構人文價值理念的過程。本次展覽中華僑城美麗鄉村建設的多種嘗試,正是遵從土地倫理法則,尊重鄉村生存的自然法則,注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法則,和當地人共建、共享、共治美麗家園的優秀實踐,為當代中國的藝術鄉建提供了一條可參考的新的路徑。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