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疫情後的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二)

2020-06-11 14:43:5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李佳藝

  近日,在“創意2030論壇”線上活動多人分論壇上,漢斯和梅裏就疫情後的城市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展開了熱烈探討,同時,來自德國的可持續發展諮詢創新教育組織的創始人和董事丹尼爾·克裏斯蒂安·沃爾,美國MCM國際集團CEO、曾任洛杉磯奧運會資深副總裁麥克·米切爾,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董事長龔克和中國國際跨國公司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李新玉也紛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享。

  疫情後的再生文化

  當梅裏談到循環經濟和阿姆斯特丹模式時,主持人段妍玲特別提到小城市的倡導者丹尼爾。段妍玲説:“丹尼爾倡導的鄉村更小的智慧社區,具有可持續性和教育示範作用。”

  “我認為提到阿姆斯特丹就要提到建立在Kate Raworth理論基礎上的阿姆斯特丹主義,Kate Raworth提出‘甜甜圈經濟學’,幾年來和倣生學研究所的Janine Benyus聯手,與C40城市網絡合作,開展了名為‘欣欣向榮之地’的項目。”丹尼爾説,阿姆斯特丹模式現在走向了世界,這一模式如何在地球承受範圍內為城市居民提供社會基礎,並和自然生態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必須注意到對産品和經濟循環的規模,新冠肺炎帶給我們的啟示是,面對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更大更持久的此類威脅,我們的世界必須更具有適應力,我們現在需要投入史無前例的資金、合作、智慧和創造力。”

  城市與城郊發展

  疫情對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就漢斯提到的“去城鎮還是回到大城市”這個話題,龔克認為,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大城市,醫療衛生系統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都需要做好應急準備並快速反應,以便迅速篩查和鎖定病人。其次是早期預警機制,它必須能夠敏銳察覺異常現象。最後則是危機治理,即如何維護法律和社會安全,包括個人隱私安全和包容性治理等。

  在後疫情時代,關於城市治理和發展,龔克用三個關鍵詞:人、智慧和應變能力。城市治理和規劃以人為本的意思是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生命和健康遠比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要重要得多,同時以人為本也意味著人權和包容性也很重要。智慧則是指一個普及數字基礎建設的智慧城市,數字基礎設施對於建設智慧城市以及支持未來現代化的生活非常重要。他説:“我們必須使城市能夠抵禦公共健康危機等災難,要以城市科學為基礎的城市規劃與發展;為此,我們必鬚髮展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支撐的城市科學與工程。”與此同時,梅裏就龔克的觀點提出,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客觀看待。

  城市規劃的人文視角

  “疫情真的會改變人們的心態甚至底線思維模式?”“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真的能像之前一樣正常工作和生活嗎?”“世界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呢?”“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呢?”當大家討論熱烈的時候,李新玉拋出了幾個關鍵問題,她認為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軟性層面的問題。李新玉表示,這次疫情迫使人們待在家裏,似乎被孤立了。但是,5G、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硬實力,使人們可以相互分享、學習。“作為一個人,在環境中的體驗才是唯一重要的。我們如何遷移、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事,這就是生活的全部意義。城市規劃亦如此。”作為城市規劃師工作了20年的麥克説,在許多方面,我們稱自己為注重體驗的規劃者,以體驗為出發點進行規劃。比如中國的高鐵,城市規劃的開放在高鐵建設上得到很好的應用。就城市規劃這一話題,漢斯提到“科學城市”一詞,他認為因為科學城市是未來新發展、安全發展的核心。合作是重中之重,而且具有戰略意義。

  最後,主持人段妍玲以人文視角概括説:“我們的意識水準和合作精神決定我們的行為。如何推動理論變為實踐。我堅信文化和軟實力將會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長期性工作。”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