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央或有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産
來源:廣州日報  |  2021-08-12 09:14:12

廣州城央或有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産_fororder_7082260_jiangyy_1628686999671_b

  海珠濕地是我國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濕地。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攝

  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候選項目名單日前正式公示,共有20個新增項目和1個擴展項目入選,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廣州市海珠區)入選其中,目前該項目公示期已經結束。據了解,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即海珠濕地,是我國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濕地。

  據悉,原農業部自2012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挖掘和保護工作,2013年5月21日,原農業部公佈了19個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迄今先後公佈了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單,共有118個項目入選。其中,廣東有3項,分別為第二批入選的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第五批入選的廣東佛山基塘農業系統、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增城、東莞)。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廖靖文)廣州日報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網站獲悉,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候選項目名單日前正式公示,共有20個新增項目和1個擴展項目入選,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廣州市海珠區)入選其中,目前該項目公示期已經結束。據了解,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即海珠濕地,是我國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濕地。

  海珠濕地水網交織,綠樹婆娑,百果飄香,鳶飛魚躍,積澱了千年果基農業文化精髓,融匯了繁華都市與自然生態美景,獨具三角洲城市湖泊與河流濕地特色。

  此次入圍公示名單的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折射出綠色美景背後的悠久歷史。

  該系統地處經千年圍海造田、築堤種果而成的嶺南名果産區,農耕與果商歷史文化悠久,文脈綿遠。其獨特的果基農業系統,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獨特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位於該區內的瀝滘村,自明朝開村,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現在還有少數村民具備傳統果林種植與果基養護的農耕技術。

  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二《鱗語·美魚種》記載:“廣州諸大縣中,往往棄肥田以為基,以樹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龍眼多樹宅旁,亦樹于基。”珠江三角洲“肥田為基、以樹果木”的果基種植技術至清初已非常成熟。濕地果園是唯一保留至今的獨特河網堤圍果林生態系統,園內種植荔枝、龍眼、楊桃等果樹可考的歷史長度超過了100年,園區80年以上古樹超過1000株。

  據介紹,果園所在區域擁有文化多樣性,與果園相關的8條行政村歷史文化悠久、文脈綿遠,現存大量始建於明、清、近代的祠堂、民居、橋梁、門樓等建築,尤其是獨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小洲歷史文化村已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此外包括傳統的民間竹編工藝、紡織工藝、賽龍舟等傳統民俗活動,以及小洲村周邊的繪畫藝術與現代雕塑等新興文化。

  隨著海珠濕地一、二、三期的全面開放,作為全國超大城市中心區最大、最美的國家濕地公園,海珠濕地為廣州市民提供了寶貴的生態空間。同時,海珠濕地毗鄰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生態優勢對科技、人才、資本的吸引力正進一步彰顯。“能夠疊加農業遺産價值,高端要素集聚效應無疑會更加顯著。”民建海珠區基層委員會負責人説。

編輯:宋姝君
2023“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700X190 拷貝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