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激发产业新变
东港区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多产业场景应用——

数字激发产业新变

2024-01-30 大众日报 09版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本报通讯员 卢立平
  这是一组“聪明”的生产线,“工人”是一台台智能化原料配送、生产、包装设备。这是一组“云端”产业链,仅凭几台电脑足不出户便能实现与国内外客户的实时交易。
  近年来,日照市东港区深耕“数字+”,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生产和交易等多产业场景的应用,推动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市场网格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正在这里激发产业新变。
以数赋能
改造传统产业链

  走进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特智能科技”)智能制造基地的SMT车间,6条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6名工人不慌不忙地通过数控屏跟踪操控着各个生产设备。
  从组装到检测再到包装覆膜,全程电脑控制,生产线每16秒就有一部电话机下线。“每条生产线都有自己的‘大脑’,实行数控管理,可以依据生产进程自主调试、自主管控。”该公司智造总监马丽华介绍。
  在数字化改造前,企业产品大多是传统的手工生产,存在用工多、效率低、产品生产一致性差的问题。2023年,在东港区的支持下,企业实行整体搬迁升级,谋划已久的数字工厂付诸实践。在MES、WMS、ERP、APS等数智化技术的加持下,从原料提取到产品制造、质量检测,再到后期包装,实现信息共享、程序控制。达产后,可年产通信产品500万部、物联网模块和芯片模组1000万个。
  数字化改造后,比特智能科技不仅让生产效率提高了40%,用工也节省了70%。“以前一小时生产大概150部的话需要40多人,现在一小时能生产180~200部,基本上只需五六人。”马丽华介绍。
  老企业数字化华丽转身,是东港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数字化大潮中,该区实行“工业强区”三年突破行动,不断将“数字”向整个制造业渗透,瞄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改造传统产业链,让东港制造向东港智造迈进。截至目前,该区共引育德誉精工、力山特智能科技、凌越智能科技等10多家数字型加工厂和上百个数字化车间。
聚数成势
培育“强链”之源

  在东港区,有一个共识:只有数字活力旺盛,高质量发展才能保持勃勃生机。
  聚焦数字物流、电子商贸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该区先后启用“星耀东港·星汇聚”人才会客厅、日照会客厅(青岛),并组织到西安、太原开展推介,敞开怀抱招才引智,为新的发展热潮蓄势聚能。
  在此基础上,该区出台《东港区促进互联网服务外包业高质量发展办法》《东港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既有减免租赁费、提供创业者公寓、项目创新奖励等真金白银的支持,又有“一企一策一专班”保姆式服务的全流程跟进。
  目前,日照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港产城融合数字经济平台等一批载体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重点引育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业态,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以平台化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为新兴动能的聚集成势搭建舞台、提供温床,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不到5个月就招引了沙师弟、飞熊领鲜、婚礼纪、福布云商、云煤网等13个项目落地,另有7家意向企业在洽谈推进中。
  数据显示,目前,东港区上云企业达到2000家。2023年东港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18座重点商务楼宇实现税收11.4亿元。
数字领跑
贯通产业全链条

  搭建数字化产业平台、发展数字化产业项目,东港区意在提升对各条产业链资源要素的配置力。
  借助数字环境,东港区通过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搭建“空中丝路”,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壁垒,实现技术研发、原料配给、产品加工、货物交易一体化网络化运作,从而实现产业发展的精准高效运行。
  落地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的中国产业互联网百强企业聚塑云,利用SaaS系统搭建塑化领域中小微加工企业、贸易商、物流公司、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这一“产业大脑”,面向100多万家塑料制品工厂精准提供原材料交易、一站式采购、供应链金融、制成品销售及在线支付、物流服务及研发需求资讯等方面的综合化平台服务,年交易额达70亿元。
  不久前,该企业又投资3亿元建设了聚塑新材料项目,新上生产线50条,并与南京大学合作组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一端对接上游原料供应商,一端聚焦下游用户,“数字交易+研发+生产”的产业链条进一步被拉伸。
  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B2B”理念的融入,东港区人力资源链接百业的步伐也在加快。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发的“日得易”互联网+灵活就业服务平台,打造了一个实时开启的“线上人才交流洽谈会”,通过岗位人才双向智能推送,让需求的对接、匹配更加高效和精准,先后为4100多家企业精准匹配了25万人次的就业岗位,为380多家企业定向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