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六盤水:鄉村振興 我們這麼幹

2018-03-09 17:35:15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道(劉蓉娜 王雅茹):作為全國貧困人口較多、貧困面積較大、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份,貴州無疑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提及脫貧攻堅重任,孫志剛表示,2018年是貴州發展的一個考驗期。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産業革命,在轉變思想觀念上來一場革命,在轉變産業發展方式上來一場革命,在轉變作風上來一場革命,推動産業扶貧和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成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振興什麼?誰來振興?怎麼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貴州實踐中,首創于貴州六盤水市的“三變”模式,為全國農村改革拿出“六盤水方案”,提供“貴州樣板”,發出“貴州最強音”。對此,貴州省六盤水市市長李剛用兩個小故事介紹了六盤水“三變”改革的情況。

  第一個故事,陶正學所在的六盤水盤州市普古彝族苗族鄉舍烹村在2011年以前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當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700多元。2012年,陶正學與7個村民一起成立了銀湖農民合作社。為破解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合作社以股份形式吸納會員,村民可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現金入股,每股20萬元,可多人合入一股。但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他,因為幾千年來,舍烹村一直都苦巴巴的。大家也不相信他有這麼好的心,不相信他會幫助大家發展産業。

   陶正學知道,自己要發展産業,帶領群眾致富,需要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他用了三個辦法:一是每股10萬元,可以幾家人湊錢;二是他可以先借五萬;三是一年半交清。他這種奉獻精神感染了鄉親們,大家湊錢把合作社辦起來了。在這個合作社的帶領下,現在整個村已經完全變樣了,已經沒有幾個人記得它叫舍烹村,現在大家知道的是六盤水市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一個非常美麗的景區。除了發展旅遊業,當地還發展起了獼猴桃、藍莓、刺梨等産業。六盤水市委市政府規劃了一個聯村黨委,現在陶正學不僅管他的村,周邊的八個村2220戶共5000人參加了他的合作社。2017年底,貴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9000元,舍烹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萬元,比貴州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0%,3900多人全部實現脫貧。

  第二個故事,一個叫胡君的女大學畢業生的故事。她家裏從事糧油貿易和礦産生意。2012年她大學畢業後回鄉從事了農業産業發展,剛開始信心滿滿地投1.8億建了獼猴桃基地。但結果並不理想,第一年種下去的苗只有10%的成活率,一年下來損失800多萬。獼猴桃在種植過程中需要很細心的管控,雇傭關係讓農民積極性不高。之後她把與農民的雇傭關係改成了合夥人關係,把土地集中起來,用土地入股,在保底分紅上還可以拿效益分紅。分紅第一年村民收入500元,第二年增加到700元,第三年1300元,第四年可以拿到2500元。通過保底分紅和效益分紅機制,把農民比較牢固的跟她的産業捆綁在一起。胡君對未來也有自己的打算,她打算把基地分給農民,讓農民經營,自己做加工和貿易。基地劃分成若干網格,把農民分到網格裏負責技術和管護,每年30%由農民分紅,這樣的方式也培養了一群有基礎、能學到技術的農民。

  市長李剛用兩個例子説清楚了六盤水為什麼搞“三變”改革和怎麼搞“三變”改革。

  2013年、2014年六盤水市在總結基層農民和基層群眾探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三轉”:“産權”轉“股權”“資金”轉“股金”“農民”轉“股民”。

  2014年為了把名字叫得更準確,就把它改成了“三變”,那時候的“三變”叫:“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2015年11月份,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召開正式把“三變”提法固定了,就是現在所説的:“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國家要強農業必須強,國家要美農村必須美,國家要富農民必須富。在鄉村振興戰略面前,貴州實踐出了自己的“節奏感”,並上升至國家戰略,讓六盤水上下精神振奮、群情激昂。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鄉村振興佈局上,貴州首先堅定,同時清醒,最後有為,在新時代下,貴州通過“鄉村振興的六盤水樣板”,像全球展示著新形象和新成就。

  2018年,六盤水市在“三變”改革中,將繼續為全國農村改革實踐出更經典的“案例”,繼續續寫新時代貴州發展新篇章,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探索實踐出更多的“貴州樣板”。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