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綠色和諧理念 探索實踐水生態文明建設淮安特色新路徑

2018-10-30 15:13:51  來源:新華網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洪澤湖大堤

  新華網訊:淮安是一座水城,境內河湖眾多。在這裡,洪澤湖、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裏下河湖區“五湖鑲嵌”,裏運河、古運河、古淮河、鹽河“四水穿城”,水域佔市域面積的四分之一,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近年來,淮安市立足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發展定位,緊緊圍繞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一區兩帶”戰略佈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依託特有的水生態、水文化稟賦優勢,加速構築淮河、大運河生態廊道縱橫交錯的綠色樞紐。特別是自2014年5月正式獲批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淮安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累計投資逾120億元,強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六大體系”“八大工程”“十大示範”建設,走出了一條既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之路。

  全力打造厲行節約的資源水城。貫徹落實節水優先新思想,結合全市水資源稟賦和開發利用特點,持續加大對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等工程和技術措施的投入引導力度,因地制宜地實施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等不同領域的節水工程項目,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節水減排和非常規水源利用激勵機制。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先後創成省級節水型社會、國家級節水型城市。全面形成化工、造紙、電力、冶金、紡織、建材、食品、機械、制藥等九大重點行業特色節水模式。一大批企業的新、改、擴建項目主要産品取水限額達到國內先進標準,累計形成年節水能力1.16億立方米。大力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工業節水減排示範項目,全市節水灌溉工程式控制制面積已達405萬畝,水資源利用效率逐年攀升。全面開展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學校、節水型單位、節水型社區等載體創建,目前全市已累計創成各類載體430家;大力開展節水宣傳教育,櫻花園省節水教育基地已成為全市中小學生了解節水知識、掌握節水技術、開展節水實踐的新平臺。

  全力打造供排無虞的安全水城。全市連續七年水利投資超30億元,洪澤湖大堤除險加固、入江水道治理、分淮入沂整治、裏運河防洪控制、中小河流整治等工程相繼實施,全面形成四道防洪包圍圈,構築起流域、區域、城市相協調的防洪除澇工程體系,全面實現了洪水防得住、澇水排得出、用水供得上的目標。進一步完善以淮水、洪澤湖蓄水供給為主,抽江水、引沂水和當地河湖補給為輔的水資源供給體系和以地面水廠供水為主,地下水、備用水源為輔的供水系統。制定出臺《淮安市古淮河保護條例》《淮安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等,全面開展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和備用水源地建設。截至目前,完成8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推進5個區域供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市、縣備用水源地全部開工建設,雙水源供水格局基本形成。重點強化南水北調清水廊道建設,洪澤湖非法採砂船全面清零,全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全市工農業生産和生態用水得到有力保障,供水安全格局進一步鞏固。

  全力打造河清湖晏的環境水城。全面建立起以黨、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河(湖)長制工作機制、考核機制和獎懲機制,落實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的河道管理與保護責任,率先提出河長制、湖長制、斷面長制三長一體同步實施機制,首創一河長兩助理協調推進機制,創新實行雙總河長領導機制,探索實踐骨幹河道綜合治理與鄉村河道管護五位一體深度融合機制等,市縣鄉村四級7000余名河長精心履職,全力打造出河(湖)長制的淮安模式。對此,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和《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分別作出推介報道。《淮安市生態河湖行動方案》和《淮安市水功能區達標整治方案》精準實施。境內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建設初期的81.5%提升到2017年的87.9%,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京杭大運河、二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金寶航道、入江水道等清水廊道整治全面啟動,洪澤湖抬高蓄水位影響處理完善工程繼續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水質標準得到有力保障。目前,全市範圍內水質指標的絕對惡化或嚴重超標問題基本消除,主要河湖生物多樣性和健康指數呈趨好態勢。

  全力打造河湖通達的生態水城。按照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的治水思路,更加注重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鄉村、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落實水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積極開展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等建設。創新引入生態補償理念,設立縣區水質交界斷面,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全面加強濕地保護,促進河流、湖泊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全面形成人水和諧、河湖健康的水生態保護體系。試點期內,順利完成裏運河、古運河、古淮河、鹽河等主要河道水環境治理和水景觀提升工程,清浦老城區防澇綜合整治工程、蕭湖勺湖月湖水系連通及水生態整治工程、金湖縣老新建河整治工程連續三年獲得中央水系連通資金補助。通過清淤疏浚、調清引活、控制養殖、生物修復、濕地恢復等綜合措施,修復河、湖、庫、濕地等水生態系統功能,白馬湖、洪澤湖、高郵湖水質逐漸改善,黃河故道、白馬湖等濕地相繼建成,黑臭河流逐步消除,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三條紅線管控,基本形成覆蓋全市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監測、評價、管理和服務體系,全市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線率和錄入率保持90%以上。

  全力打造水韻流芳的文化水城。堅持建一項工程、成一處風景、留一段歷史、傳一地文化的理念,依託各類載體建設水情教育基地,大力弘揚傳承水文化。先後創成9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5個省級水利風景區;圍繞一河一湖一園一線,建成白馬湖生態旅遊度假區、西遊記文化體驗園、裏運河文化長廊、裏運河清江浦1415街區、河下古鎮影視基地、蕭湖景區文化創意産業園等數十個水文化項目。著力做好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淮安段的保護管理工作,啟動實施大運河監測預警系統提升工程,初步實現管理智慧化、動態化。裏運河文化長廊文化挖掘和生態提升同步開展,世界文化遺産清口樞紐遺産區、緩衝區範圍內的建設項目申報已在全力進行中。創新媒體宣傳,APP、公眾號等廣泛運用,網絡、電視、廣播、新聞出版和教育等媒介共同發力,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宣傳淮安獨特水文化。與此同時,極大發揮水文化研究會作用,相繼編輯出版《淮安市水情教育讀本》《淮安水利遺産名錄》《淮安水利博覽》《淮安水故事》《洪澤湖大堤》《清江浦印象》《北門橋》等圖書,一個個文化符號、一則則古老傳説,完美勾勒出底蘊深厚的水文化內涵。

  城因水而美,城由水而變。淮安將繼續突出這一生態稟賦優勢,圍繞水生態文明目標定位,全力呵護綠水青山,紮實推進興水富民,奮力建設江蘇綠色發展先行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引領區、蘇北重要中心區。

  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管理,進一步完善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推進機制。以河湖長制工作為抓手,全面探索建立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切實加強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管。全面開展水資源管理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建立健全水生態文明政策法規體系;結合機構改革理順管理制度,不斷深化用水管理、節水管理、水功能區管理、水源地管理、排污管理、水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水生態補償等制度改革;同步加大水生態環境執法監管體系建設,完善水環境網格化監管,落實政府和企業水環境保護責任,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和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和實踐。

  全面開展生態河湖行動,進一步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項目實施。通過水安全保障、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景觀打造,全面落實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深入貫徹落實水十條和省、市“263”治理水環境專項行動方案,以水功能區和考核斷面達標整治為抓手,在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黑臭水體整治、湖泊總磷總氮控制、水污染事故應急機制建設等方面採取行動,全面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防治水污染。加強入河排污口審批和監管,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改和規範化建設。定期開展水環境調查分析和水源地安全評估,保護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系統,構建綠色水生態屏障。

  全面強化水資源用途管制,進一步鞏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成果。繼續深入貫徹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凸顯三條紅線,強化督察考核,開展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紮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規範農業取水許可管理,充分挖掘農業節水潛力。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加快用水審計、合同節水和節水載體建設,通過樹立標杆、標準引導、政策激勵,形成促進全市用水效率不斷提升的長效機制。加強地下水用水總量與水位雙控管理,推進地下水壓採和超採區綜合治理,強化封存備用水井和監測井監督管理,力爭提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壓採任務。加強地下水水質監測和水污染防治,實現超採區面積不斷縮小、水位全面回升。至2020年,將基本建立地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規劃體系、指標體系、制度體系、監管體系和考核體系。

  全面挖掘淮安水韻特色,進一步弘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特色文化。結合水運、漕運、鹽運等水利歷史文化特色,打造沿大運河兩岸的線型生態水文化長廊;依託現有生態環境和水利工程調蓄,做足具有黃河故道特色的濱河文化生態走廊;以湖泊文化、水鄉民俗為亮點,打造洪澤湖文化旅遊帶和白馬湖生態旅遊區。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突出顯示淮安傳統水鄉模式和理念,充分引用和體現淮安水文化元素的色、形、意、韻特徵,極大展示城市建設與水景觀的和諧融合。進一步系統整理總結淮安水文化的基本內涵、核心元素和表徵符號,開展城市精神和水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將水文化傳承作為淮安文化和地方精神的重要元素,作為構建現代文明、彰顯淮安特色的重要載體,通過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創建成效、提煉創建經驗、推廣創建做法,充分挖掘淮安水韻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圍繞大運河文化帶、江淮生態經濟區等重大戰略在淮安的疊加實施,更高水準、更深層次建設宜居宜業的生態文旅水城。(圖片來源:新華網)(淮安市水利局局長、黨委書記  尤其中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