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嬌”——走進雲南·玉溪系列報道(七)盧維江:開創生態通海新局面

2019-05-22 11:16:0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鄭思雯

【原創待審】“江山如此多嬌”——走進雲南·玉溪系列報道(七)盧維江:開創生態通海新局面(焦點圖)

通海縣委書記盧維江 劉蓉娜/攝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道(王海霞 劉蓉娜):雲南通海縣是一座居住著31個多民族的城市,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素有“全國文化先進縣”“生態文明縣”之稱。近年來,通海縣大力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不斷開創生態通海、美麗通海新局面,取得了好成績。近日,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走進通海縣,對通海縣委書記盧維江進行了專訪。

  構建生態屏障 杞麓湖治理大保護

  杞麓湖是我國國家級濕地公園,是通海縣的母親湖,不僅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也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但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杞麓湖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近年來,通海縣不斷研究杞麓湖綜合治理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堅持把杞麓湖綜合治理保護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深入實施杞麓湖綜合保護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嚴格落實“四治一網”。全力推進環湖截污、污水處理廠建設、城鄉雨污分流管網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提速。

  盧維江表示,近年來,通海縣遵循“四治一網”(堅持依法治湖、強化工程治湖、推進科學治湖、突出全民治湖,著力構建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化管理格局)治湖思路 ,按照“6個圈”規劃格局(徑流區面山生態治理、城鎮雨污分流、農業面源污染、河道治理、生態屏障構建、湖泊內源治理),統籌抓實杞麓湖徑流區354平方公里的保護治理工作,深化河(湖)長制,推動形成全民愛湖護湖的保護治理氛圍,進一步抓實做好杞麓湖保護治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現如今湖泊水質明顯得到改善,通過鳥類棲息地生態島恢復等工程實施,飛往杞麓湖的海鷗愈來愈多,吸引了大量遊客。

  改革開放四十年 生態産業新發展

  盧維江談到,通海社會經濟發展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支柱産業已由傳統農業及手工業逐步提升為現代高原特色農業、高端裝備製造、生物資源加工及現代物流,已成功躋身雲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縣”和“先進縣”行列。

  據了解,高原特色農業現有高新技術企業8家,蔬菜以雲菜集團為龍頭,2018年種植規模達到25.62萬畝(含復種),完成産值13.17億元;實現進出口10.94億美元,佔玉溪市出口總額的59.55%。花卉獲得了“中國好花在雲南,雲南好花在通海”的美譽。高端裝備製造,以通變電器為龍頭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産品。外焊式片式散熱器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産品,電力變壓器、美式箱變、歐式箱變、環氧澆注幹變等一批創新産品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15項,其中省級5項,市級10項。截止2018年底,規模以上高端裝備製造業完成工業産值39.94億元,增23.2%,佔全縣工業總産值的22.2%。生物資源加工及現代物流,麵粉麵條、甜白酒、醬菜等傳統食品加工業實現了創新發展,彩印包裝作為現代物流供給側改革的重點産業,創新發展規模實現了質的飛躍。截止2018年底,生物資源加工及現代物流産值58.58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産值的32.56%。

  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建築集中成片

  2004年通海縣被雲南省政府公佈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先後榮膺“全國文化先進縣”“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盧維江表示,一座城市,有歷史才有底蘊,有文化才有內涵,通海縣的歷史文化遺存不僅數量多、規模大、保存完好,而且門類齊全。既有豐富的古街巷、古建築、古碑、古聯、古墓、古雕刻藝術品等物質文化遺存,又有古劇、古經、古樂和獨特的蒙古族、回族民俗節慶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城市“山城湖”自然空間環境保存完好,和諧共存,人才薈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的見證。

  在文旅融合的時代,通海縣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全面啟動古民居、歷史建築的修繕保護和歷史城區棚戶區改造工作,通過引導,古城文廟街、文獻裏已逐步形成以民居客棧、休閒吧、酒吧、茶吧、藝術吧等為特色的文化旅遊街區,還組織開展民間工藝、發現傳統民居、名家寫通海等系列活動,並完成了《禮樂笙歌》《匠心如常》兩個文産專題片的攝製,全方面提升了通海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開創生態通海、美麗通海新局面。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