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園地上鋪“海綿”打造會呼吸的“萬花之園”

2017-03-20 09:52:01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人民日報訊: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是繼2008北京奧運會之後,由國家主辦、北京市承辦的又一重大國際盛會,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促進綠色産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作為集中展現我國綠色發展理念的“萬花之園”,北京世園會園區究竟用了哪些先進技術,如何實現“綠色園區、海綿園區、智慧園區”的建設目標?目前,北京世園會進入如火如荼的全面建設階段,記者前往現場進行了探訪。

  海綿園區:90%雨水可得到收集和利用

  剛開春,記者在建設現場看到,原有魚塘水已被抽幹,十幾臺挖掘機緊張作業,每天挖出1萬方土,拓展魚塘面積,形成規劃中的媯汭湖;這1萬方土被拉到幾百米外的地方,就地平衡堆築成山體,5台強夯機不停地把20噸的重錘砸向山體,以增強山體穩定性。預計到3月底,規劃中的天田山和媯汭湖主體就將呈現在人們眼前。

  北京世園會園區位於延慶新城集中建設區西部,橫跨媯河兩岸,總面積503公頃。據介紹,北京世園會園區以“一心、兩軸、三帶、多片區”為園區整體結構佈局。其中,“一心”即指核心景觀區,利用現有廢棄魚塘,營造景觀水面,與媯水河相依,形成一片連綿水澤。受《史記·五帝本紀》“舜居媯汭”的啟發,設計者將這一景觀命名為媯汭湖。

  “我們運用中國傳統的疊山理水手法,拓展現有魚塘,營造湖面景觀。其間産生的土方,就近堆出山體,建設 ‘五穀豐登、山花爛漫’的梯田式花田景觀,傳承與展現農耕文明的生態智慧。”北京世園會景觀設計師嚴偉説。

  北京世園局常務副局長周劍平表示:“堅持生態優先、師法自然的理念,我們要降低開發強度,最大程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破壞。”記者了解到,北京世園會園區採用低影響開發技術,將現場規劃、土地開發和具有生態保護作用的雨水控制技術結合起來,盡可能維持或恢復開發區域開發前的水文特徵。

  “低影響開發”是多年前國外提出的概念,它要求在城市建設、開發過程中,不能超過現有的徑流系數,不影響原有的生態環境,讓自然的濕地、公園、蓄水池等裝置吸收降雨,並通過凈化裝置把它們重新利用起來。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