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整治要尊重生態環境自然屬性

2017-03-29 13:42:46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網絡上最近有篇關於黑臭水體整治的帖子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帖子指出國內某個城市在黑臭河整治過程中,花費鉅額資金打造水生態景觀,這種行為屬於“偽生態工程”。黑臭水體如何整治才能確保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針對這個問題,本報約請相關業內人士展開深入探討,希望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思考。

  以生態理念指導治河

  在加強河道生態修復時,要盡最大可能用生態的辦法建設生態,不能一味追求視覺上的美感,而違背了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

  “水十條”明確了黑臭水體整治目標完成的時間節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制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明確,黑臭水體整治除了要確保透明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和氨氮4項水質指標穩定達標外,還要在公眾調查問卷中,90%以上的黑臭水體影響範圍內的社區居民、商戶等,對黑臭水體工程整治效果答覆“非常滿意”或“滿意”,才能認定達到整治目標要求。

  面對這一剛性任務,當前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筆者在基層調研時發現,為實現4項指標達標,各地自我加壓,下苦功用硬功,推進河道水質逐步改善。但在提升群眾滿意程度方面,部分地區對河道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在認識和把握上出現了偏差。

  為了迎合群眾視覺感官,不少地方刻意人為打造河道景觀,不僅沒有維護好河道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與提升河道自我修復功能的期望背道而馳。比如,為了讓駁岸看上去美觀,不惜花大價錢對所有河岸護坡用大理石和水泥澆築修葺,致使原有生態岸線喪失了水質凈化功能;對河道幹法清淤後,用白石灰和石塊等將河床硬化處理。殊不知,如此硬化嚴重遏制了沉水植物生長繁衍和生物多樣性建設;對岸坡進行綠化時,不顧當地氣候條件,廣泛引進異地景觀物種,短時間內確實美化了環境,但很難保持下去。而且對河岸生態並無益處,等於花了冤枉錢,又偏離了黑臭水體整治的初衷。

  筆者認為,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在加強河道生態修復時,首先要盡最大可能用生態的辦法建設生態,不能一味追求視覺上的美感,而違背了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而且提升群眾滿意度、建設河岸景觀與生態修復之間其實並不矛盾,畢竟越生態自然,其景觀實效越本真,否則就會讓人感覺生硬做作,也難有長效性,群眾也未必願意接受。如何在河道生態修復與群眾滿意度方面實現雙促雙贏呢?筆者有兩個建議。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