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丨浙江椒江治水直面近海污染難題—— 河海相依 如何聯治

2017-03-29 16:02:55  來源:浙江日報  責編:陳晨

  浙江日報訊:椒江,是台州的母親河,發端于括蒼山天堂尖,自西向東,奔流不息,直入東海。大江貫穿全城,椒江區因此得名。

  陽春三月,捷報頻傳。椒江列入市考核的31條河道中,劣Ⅴ類河道從去年的20條下降至15條,同比減少16.14%,2個省控消劣斷面氨氮、總磷指標穩定下降,其中柵浦閘斷面平均水質已連續10個月達Ⅴ類水標準;近海水質優良面積比率逐年上升,2016年10月一二類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率達86.5%。

  消息振奮人心,椒江人知道數字後面的分量。作為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治水攻堅戰打響,椒江率先行動。

  椒江是全省剿劣任務最重的區縣之一,全省僅剩的6個省控劣Ⅴ類斷面中,椒江佔了2個。地處台州灣入海口,椒江向得山海之利,兼有舟楫之便。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促使椒江人不斷思考,如何處理好河與海的關係。

  隨著“五水共治”行動一年又一年推進,探觸到深層次的治水短板後,椒江人逐漸扭轉治水思路,深入近海污染難題。在制定剿劣作戰圖的過程中,椒江提出河海聯治,把治污水的觸角進一步伸向海洋,控源頭、執利劍、修生態,三管齊下,綜合治理內河與近岸海域污染,讓河海水質攜手提升。

  控源頭,治海先治河

  椒江位於浙東最大的溫黃平原北部,又處於東海入海口,被稱為“東海之門”。河海相連,水陸交接。

  水鄉的人們,總是樂於探尋水中的變化。近幾十年來,溫黃平原人口急劇膨脹、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迅猛推進,水資源曾被過度開發,“黑臭河”“垃圾河”頻現。在經歷了“人進水退”之後,治水之思,在這裡愈發濃烈。

  站在大陳島的海岸線邊,椒江區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林傑憂心忡忡,近年來城區截污納管率提升,可近岸海域水質仍不穩定,海水時不時會變色。根據2014年8月監測的數據,該區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更是從2010年同期的68%跌到了17.3%。情況不容樂觀,“這水,怎麼才能治好?”

  同樣的問題,也時常困擾椒江區“五水共治”辦公室副主任林仁富。2010年,位於椒江區的台州市最大污水處理廠進行了提標改造,二期工程順利通水,處理後的水為二級排放標準,通過地下深埋管排入東海。污水雖然得到了有效處理,可地處溫黃平原,區域內水流動性差,327條內河中,劣Ⅴ類水曾佔60%以上。

  因著相同的目標,大家聚到了一起。“70%以上的海洋污染從陸地上來;河道通海,海水污染同樣也會影響河道水質,兩者是分不開的。”林仁富説,過去,河道治河、海洋治海,分屬不同部門,相關工作基本割裂。“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河與海打包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通盤考慮。”

  去年,台州提出構建大系統循環治水興水體系的戰略。這一全流域治水的思路,正與林仁富的想法吻合。台州各縣市區從原來的“單打獨鬥”就水治水,變成了統一在溫黃平原形成“三橫三縱、五湖四環”的河湖江海循環圈。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