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連步發起聯名建議:推進化肥行業供給側改革

2017-04-28 11:12:46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加優質綠色農産品供給”、“構築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引起農業和化肥界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

  優質的農産品首先源自健康的土壤,凈土才有潔食,但由於人多地少的國情,使我國的農業生産一直維持高投入、高産出模式,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造成耕地品質逐年下降,進而對農産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

  兩份建議引發業內代表共鳴

  由萬連步代表發起聯名的這兩份建議分別是《關於推進土壤改良修復工程,全面提升耕地品質的建議》和《關於聯合協作推動化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截至3月9日,這兩份建議得到了行業內9位全國人大代表的聯名附議。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北方兵器工業集團總經理助理、遼寧華錦集團董事長李春建,全國人大代表、貴州開磷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何剛,全國人大代表、甕福磷業公司總經理金鋼,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矽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宋福如,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誠信董事長褚現英,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六國化工有限公司技能大師丁宏鎖,全國人大代表、淮化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員工、焊工高級技師、陸勝祥,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天柱縣石洞鎮紅坪村農民楊愛東,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黑水鄉下壩村果農張國英。

  這次聯名的發起人萬連步代表表示,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日趨嚴重,土壤退化以後,不僅影響農産品品質,而且酸性土壤還會激活土壤中的重金屬,被作物吸收後,進而造成農産品污染。“破解土壤問題,化肥企業能做的而且必須要做到的就是,減少化肥用量,但前提是要保證農民不增加投入、不減少産量,要讓廣大消費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達到這個目標,當前迫切需要化肥行業聯合協作,研發推廣高效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動産業轉型升級。”萬連步説。

  土壤問題成為農業突出瓶頸

  據統計,我國酸性土、鹽鹼土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60%以上,耕地品質退化嚴重,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降低。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相比,全國耕地土壤pH平均下降約0.8個單位,全國鹽漬化土壤面積約佔總耕地面積的25%。耕地品質問題逐年累積並日益凸顯,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瓶頸。

  基於此,《關於推進土壤改良修復工程,全面提升耕地品質的建議》提出,希望國家統籌考慮配套建設,加快建立土壤修復系統工程;強化科技在土地污染防治中的支撐作用;完善市場準入制度,鼓勵優勢企業參與土壤修復工程;出臺促進土壤修復産業發展的稅收、運價優惠;落實責任主體,建立土壤改良效果責任追溯制度。

  土壤污染防治尤其要突出科技的支撐作用。當前,國內土壤修復産業剛剛興起,國家通過政策支持和課題項目引導,鼓勵重大創新成果産業化,以點帶面,就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激發土壤修復産業的“雙創”活力,從而大大加快我國土壤改良修復和耕地品質提升的步伐。

  對於人大代表的聯名建議,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劉志仁指出,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已經從吃得飽向吃得好過渡,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食品安全以及相應的耕地品質問題引起的社會關注度與日俱增。因此,推進土壤改良修復工程順天應時,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同時,這又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考慮大氣、水等各方影響因素,在頂層政策設計上要全局謀劃、整體發力。

  聯合協作推動化肥供給側改革

  扭轉土地退化現狀,從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出發,就是要加快農業的上游化肥行業的創新轉型,減少和淘汰低端産品的供給,擴大新型肥料的供給和應用,為農業提供更綠色的新型肥料和更專業的農化服務。

  但是,化肥行業目前創新資源非常分散,沒有形成合力,甚至是互相技術保密,出現産品同質化、研發低水準重復且浪費資源的現象,這既導致我國肥料技術總體研究進展緩慢,阻礙了新型肥料的研發推廣,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落後産能的過剩矛盾。

  參加聯名的人大代表,既有來自産業鏈上游生産氮、磷、鉀等單質肥的企業,也有來自産業鏈下游生産複合肥、新型肥料的企業。大家一致認為,只有上下游融合,強強聯合,才能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化肥産業供給端的品質和效率,推動全行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聯名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指出,行業的事情行業來辦,化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尤其需要集聚各方優勢資源,以技術、資本、渠道、服務和品牌等為紐帶,搭建産業協作的大平臺,推動全行業形成聯合創新、聯合研發、聯合生産、聯合推廣的合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和脫胎換股。金正大是國內新型肥料的領軍企業,現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産基地。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開磷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何剛是來自磷肥企業的負責人。他認為,産業上下游融合是大勢所趨,甕福對此持開放和歡迎的態度,將積極參與並推動這一進程。他建議,下游企業通過技術、品牌和渠道輸出,推動上游企業化解過剩産能、優化産品結構,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産業調轉升級之路,國家應該給予相應的專項資金、稅費等政策支持。(供稿單位:金正大集團 編輯:劉蓉娜)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