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地方談:脫貧攻堅需要創新“耐力”

2017-04-28 10:13:16  來源:長城網  責編:陳晨

  長城網訊:“中國在脫貧方面創造了世界紀錄。”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中國貧困人口正以每年1000多萬人的速度減少,令海外驚嘆。這是怎麼做到的?全國兩會期間,眾多來自脫貧攻堅戰“戰場”的全國人大代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揭秘脫貧“世界紀錄”背後的故事。(3月4日中國新聞網)

  有一句話説得好:“不管你擁有多少富豪,但如果貧困的人數沒有變少,那這樣的經濟發展就不能算成功”,脫貧攻堅,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為此我國政府在脫貧領域上也是投入了大量資金。據官方數據,2016年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超過1000億元,政府的支持力度可見一斑,但完全依賴政府力量並非長久之計,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貌合神離,一些貧困戶逐漸養成了“等、靠、要”等慵懶思想,更有一些人打起了貧困戶這個身份的主意,為了獲得補貼,即使已經脫離貧困群體,也不願意摘掉“貧困帽”,這些人群成為了扶貧工作中“難啃的硬骨頭”和全面小康攻堅戰中的“攔路虎”。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雖然我國貧困人群的數量正在大量減少,創造的“世界速度”也是令世界矚目,但脫貧攻堅並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難啃的骨頭”、“攔路虎”這些不利因素成為了制約全面小康的牽絆。因此,要讓脫貧攻堅的賽跑繼續保持“世界紀錄”,還需要創新給予其耐力支撐。

  誠然,創新並不是單純的指形式創新。很多地方在摸索扶貧工作時已經不局限于傳統的資金支持,用項目替代直接的金錢補助能夠幫助地方實現自給自足。但在實際的操作當中,一些項目的落地並沒有經過各方面的綜合考慮,造成了很多的資源浪費,給基層百姓帶來了“幸福的煩惱”,因此,不僅要形式創新,還要思維創新,多一些綜合考慮,多一些科學觀點,讓創新多些“地氣”,才能給百姓帶來實惠。

  在脫貧攻堅的馬拉松中,最害怕的是走彎路,形式創新、思維創新能夠正確的指明方向。要保持高效率,除了方向正確,使用合理節奏保持好體力也是重中之重,培養一個世界冠軍可能靠的是個人能力,但培養一群世界冠軍則是制度的發力。要讓中國在脫貧攻堅戰這場馬拉松保持“世界紀錄”,更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建立起貧苦戶+政府+企業+志願者四方協作體系,用科學有序的制度為脫貧攻堅工作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記者 淩瑤)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