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周建坤:發力農業供給側 打牢精準脫貧基石

2017-04-28 10:44:28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扶貧是貴州省十三五期間的“一號工程”。作為近4000萬人的西部大省,貴州以特色的發展道路倍受矚目。扶貧托底民生,大數據引領産業升級,大扶貧戰略和大數據戰略成為貴州推進供給側改革不可多得的重要抓手。

  在扶貧領域,易地搬遷、“三變”改革、現代農業産業園等舉措都走在全國前列;在大數據方面,貴州省設立省廳級大數據管理局,“雲上貴州”、三大運營商數據中心、大數據交易所等成果顯著。在大扶貧、大數據兩大領域,作為“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的畢節試驗區無疑擔子更重。

  以農業供給側改革打牢脫貧基石

  公開資料顯示,畢節市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還有92.43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約佔全省的1/4、全國的1/50,

  貧困人口是畢節發展的“痛點”。2017年,畢節市實現GDP增長,在全省排名第8位。周建琨表示,畢節全市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還有92.43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約佔全省的1/4、全國的1/50,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在探索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畢節市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確立幫扶責任人、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方式,形成大扶貧的基本格局。尤其在産業扶貧方面,發展現代農業是畢節不可或缺的一環。

  “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處烏蒙山腹地的畢節,高原山地佔當地總面積的93.3%,可利用耕地少、貧困人口多,畢節農業須走“山地特色路”。畢節各縣區逐步形成當地特色農業産業鏈條,農業園區發展極其迅速。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畢節市、縣、鄉級農業園區已發展到128個(省級53個、市級14個、縣級13個、鄉級48個),累計投入152.67億元,完成産值182.8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9.99億元,效益顯著。“畢節始終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理念,做強主導産業,做優特色産業,在特色農業上下功夫”,周建琨説。

  要做好農業,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主線。在周建琨看來,山地特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就是要立足山地特色農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把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

  2016年,畢節深入實施農業板塊經濟“4321”工程,引導産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以鄉鎮農業園區為平臺融合三大産業發展,形成了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特色經果林、生態畜牧業、中藥材、高山生態茶六大農業板塊經濟區。

  在園區建設上,畢節市亦堅持把培育市場經營主體作為重點工作,農業龍頭企業牽頭、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廣泛參與,做好永久脫貧的基礎。以織金縣桂果竹蓀蔬菜産業園區為例,通過採取“統一品種、統一育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産品回收、分戶種植”四統一分模式,産業園區帶動全縣種植商品蔬菜21萬畝、竹蓀1.5萬畝,就地轉移勞動力1500人,已成為貴陽市沃爾瑪超市的蔬菜供應商。在黔西食用菌園區,通過發放菌棒、強化技術指導、回收食用菌的方式,洪水鎮新橋村83戶貧困戶352人全部脫貧。

  截至目前,畢節全市農業園區共覆蓋貧困村312個,覆蓋貧困人口5.05萬戶18萬人,佔屁貧困人口的比例近20%。

  大數據+旅遊謀千億産值

  山地特色,這是貴州省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稟賦,背靠烏蒙山的畢節,資源稟賦更充足。花海、溶洞、湖泊、峽谷、村寨……多種旅遊特色成為畢節的活字招牌。”十二五”期間,畢節共接待遊客1.44億元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62億元,年均增長26%。

  “抓龍頭、連金線、帶亮點”,以旅遊為主導産業之一的畢節,“大數據+旅遊”成為完善旅遊生態的亮點。周建琨透露,圍繞“智慧旅遊”,畢節市“大數據+旅遊”信息化建設已初獲成效。目前,百里杜鵑和織金洞景區已初步建成“智慧旅遊”景區,通過利用“大數據+旅遊”,2大景區已能準確預知客流趨勢,在旅遊高峰時段,通過旅遊信息調度指揮平臺,採取相應的措施對客源進行有效疏導和分流,保證了遊客遊覽的舒適性和便利性。

  “智慧服務”促使畢節旅遊持續井噴。以旅遊黃金季國慶為例,2016年國慶期間,畢節市共接待遊客304.5萬人次,同比增長59.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6.8億元,同比增長59.6%,服務“軟實力”的提升功不可沒。

  而這僅僅是智慧旅遊的一小部分,其背後有更深入的産業謀劃。當前,畢節已有1個5A級景區、2個4A級景區、10個3A級景區,今年更要實現旅遊總收入520億元、接待遊客5850萬人次的目標。十三五期間,畢節要實現旅遊總收入1000億元。周建琨表示,下一步,畢節將進一步加快全市旅遊信息化建設工作,建成包含吃、住、行、遊、購、娛等相關信息的大數據綜合信息平臺,全方位地提升遊客出遊服務水準,以大數據引領旅遊産業轉型升級,促使其成為試驗區“決戰貧困、提速趕超、同步小康”的強勁産業。(供稿單位:畢節市委宣傳部 編輯:劉蓉娜)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