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生態扶貧搬遷紀實:搬出深山天地寬

2017-06-14 14:26:17  來源:新華網  責編:陳晨

  “住在兩樓一底的小樓房,出門上街都方便多了。”家住巫山縣兩坪鄉仙橋村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李佳玲説。

  2009年,家住廟堂鄉的村民李佳玲一家四口,告別大山,成為當地首批高山生態搬遷戶之一。自從搬到仙橋鄉後,李佳玲一家住在80平米的小樓房裏,距縣城只有20公里,不僅交通便利了,居住環境也非常好。

  巫山位於重慶最東端、三峽庫區腹心,是移民大縣、經濟小縣、國家級貧困縣。

  “惡劣的自然條件,落後的基礎設施,一直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阻礙。”巫山縣扶貧辦主任朱欽萬説,由於區位的劣勢,儘管高山地區群眾十分勤勞,但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即使解決了溫飽,也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産,“飽而復饑、溫而復寒”的情況時有發生。

  破難題 高山做活加減法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巫山把生態扶貧搬遷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偏遠高寒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斬斷“窮根”的重要途徑,幫助3.5萬餘人逐步走上了自我發展、脫貧致富的路子。

  “減少高山區居民數量,搬遷到條件好的地方,讓他們生活更舒暢。同時,也讓高山區的森林覆蓋率增加,生態環境更加宜人。”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稱,巫山根據生態涵養發展的要求,結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終於找到了一條破解加快貧困區發展與保護生態矛盾的路子:即對高寒山區的村民實施生態扶貧搬遷。

  截止2017年4月30日,巫山縣已完成搬遷入住2127戶8272人,其中8300人全部是建卡貧困戶搬遷。

  通過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巫山基本形成從高山到低山,從低山到集鎮,從集鎮到縣城的梯度搬遷格局,有的貧困群眾直接搬遷到城鎮居住,實現了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改善了城鄉二元結構。

  出深山 搬家搬出了新生活

  “不僅居住有了新家,政府還幫助我們發展産業,增收致富。”從金坪鄉大紅村搬遷至茶園村安置點的村民李宗天説。

  李宗天以前居住在山上,全家經濟來源全靠傳統的農業作物,一年下來,經濟收入不足1.2萬元。搬遷下山後,他種植了2畝多茶園,還能就近務工,年收入翻了一番多,達到了3萬元左右。

  “通過突出重點,打造亮點,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生態扶貧搬遷已初見成效。”巫山縣發改委主任袁宏勳説,在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中,巫山實行差異化分類補助標準,突出向困難群體傾斜支持,並注重了後期産業扶持,讓村民能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袁宏勳稱,近年來,巫山縣裏統籌資金5000萬元專項用於解決生態搬遷資金問題,由縣財政配套200萬元工作經費,保障工作正常開展。經過多年的人口梯度轉移,巫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扶貧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同時,改善了貧困村民和貧困山區生産生活條件,推動了特色産業發展,促進了群眾素質提升,降低了扶貧投入成本,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發展。

  重實效 生態搬遷見效果

  在生態扶貧搬遷工作中,巫山縣注重搬遷對象精準性。從建卡貧困戶中篩選出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的戶實施搬遷,嚴把搬遷對象關,嚴禁“搬富不搬窮、搬易不搬難”,特別是對那些過去無人問津的深度貧困戶更是高看一等、厚愛一份,落實結對幫扶責任,因戶施策,不離不棄。

  截至4月底,全縣安置點所在村及周邊産業配套市級産業發展補助700萬元,引導總投資近4000余萬元。全縣生態搬遷戶中,有1058戶貧困戶發展烤煙、柑橘、脆李和山羊、生豬等産業。還有2046戶貧困戶還通過低保兜底、醫療幫扶、教育幫扶、生態搬遷等方式脫貧致富。基本實現“人員下山、産業上山”,當年度貧困戶搬遷脫貧率100%,達到“搬遷一戶,脫貧一戶”目標。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