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丨牯牛降保護區設立三十餘年 生態保護機制更完善

2017-07-21 11:07:33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人民日報訊: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石臺與祁門兩縣交界處,建立於1982年,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升級為以生態系統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有黑鸛、雲豹等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及穿山甲、黑熊等2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物種豐富、特有種多而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列為“中國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屬於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區”。

  “以前是人人死盯,現在有19個智慧攝像頭、30多個紅外線探頭架起的‘天網’,一草一木都得到了保護。”今年才調任安徽石臺縣林業局黨組成員的陳文豪,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就在安徽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臺管理站工作。這裡的點滴變化,讓他很是感慨。

  水清山綠的高山上,溪流時而平緩、時而急彎,流淌出大自然的躍動;層層疊疊的青翠與天際相接,峭壁間,一株株古松在夾縫裏破土而出……而這,只是保護區週邊山頭的景致,其“內核”則更為強大:森林蓄積量49.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7.96%;野生植物712屬1484種,野生脊椎動物31目87科320種。

  “天羅地網”清晰記錄,掌握珍稀瀕危動植物野生種群變化動態

  區域面積10萬畝,橫跨池州石臺、黃山祁門兩縣,這麼大一片森林,要是哪兒著火了、哪片林木被砍了、哪只動物被捕殺了,如何知道,又如何管得住?

  “以前是護林員、站內管理員、森林火警全天候巡查,但有時即使發現出了狀況,跑過去還是會慢半拍。”陳文豪説,歷經20多年努力,現在,在“天網”的管理後臺,工作人員可以輕鬆切換各個角落的畫面,新裝的3個有煙火識別功能的攝像頭能監控保護區80%—90%的面積,哪兒有火點,後臺當即收到報警。

  而梅花鹿的撒歡兒、麋鹿慵懶的打盹、成群野豬的橫衝直撞,都逃不過紅外探頭的“眼睛”,即便到了黑夜,它也能清晰捕捉動物們的一舉一動。陳文豪介紹,“這不僅可以第一時間監控到動物偷獵等行為,還能對保護區內物種尤其是瀕危物種的活動規律、行為習慣等,進行清晰記錄,以供統計、分析和研究。”

  “天網”之下,還有“地網”。保護區相繼設置了多條樣線、多塊樣地,“雖然無法全覆蓋,但可以把這些植物分佈密集、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圈定起來,重點研究”,石臺管理站副站長方宏明説,他每走一地,都會認真提取動物的糞便、拍照記錄它們的活動足跡等;相應區域內,每棵樹他都要標明胸徑、高度、種類、名稱等,方便以後再次觀察。

  方宏明相信,只有對調查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才能掌握保護區內珍稀瀕危保護動植物野生種群的動態變化,為保護區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在管理員、森林火警和村民的立體保護下,野生動物種類比剛建區時增加了48種。

  “感覺最大的變化,在於管理制度的逐步加強。”在保護區幹了20多年兼職護林員的石臺縣大演鄉村民吳紅榜説,以前只有每年11月到來年5月是防火期,後來調整為8月枯葉逐漸掉落時到次年5月,而現在全年都是防火期,且每天都安排專人值班,監控可能的煙火點。保護區森林派出所所長方紅兵告訴記者,他們與護林員簽訂了防火責任書,與毗連單位簽訂了聯防公約,組建了20人的應急撲火隊伍,以防應急情況發生。

  “現在,安全的弦繃得更緊了,責任的意識更強了。”每隔一段時間,吳紅榜就要到相應的片區巡護,“上山下山,經常一齣去就是一整天”。看看樹木、植物是否遭受了病蟲害,保護區與村子之間的防火道有無雜草、毀壞……只要有情況,吳紅榜都要及時處理,並上報管理站。

  慢慢地,村民與山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以前還有上山砍伐的,現在都知道了生態‘紅線’。”吳紅榜説,大家或維護集體林場,或參與保護區週邊景區開發,農家房變成了旅遊民宿,吃上了生態飯。

  為了救助保護動物,或在監控裏發現,或是村民打來了救援電話,管理站的管理員、熟悉路線的護林員,都會第一時間出動,趕到現場。記者發現,陳文豪的右手食指已明顯變形——他在野外救助受傷的雲豹時,一不留神,差點被咬斷了手指,幸好幾個管理員、護林員幫忙,才把雲豹制服。

  現在,保護區的管理機制強了,“能長草長樹的地方,都在使勁長”,吳紅榜説。

  目前,保護區內的黑鸛、雲豹等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黑熊等2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都得到了有效保護,野生脊椎動物的種類也比1982年剛建區時增加了48種。

  未來將通過科學規劃,加強保護區人員配備

  記者了解到,保護區下設石臺管理站與祁門管理站,均為副科級建制。以石臺管理站為例,本是13人的編制,但現在只有4名管理員,且3人都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在此工作。

  方宏明坦言,“常年在大山裏,清苦寂寞,很少有人願意來這兒。”

  面對資源清查、森林巡護、植物病蟲害防治、瀕危物種救助保護等大量工作,管理站只能依靠周邊村民做兼職護林員,以及森林派出所的人員支援。為此,方宏明建議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通過提高待遇、同等條件下優先晉陞等,吸納更多的人才來到這裡,壯大保護區的管理隊伍。

  此外,近年來一些驢友的不規範野外探險活動,給保護區的管理帶來新困擾。“規定的旅遊景區、路線不走,擅自到保護區乃至無人的核心區探險,增加了保護區的安全隱患和管理難度。”陳文豪説,“希望相關部門能科學規劃,強化對遊客行為的規範管理。”(記者 孫振)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