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母親河永葆生機

2017-10-10 15:47:46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經濟日報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又是公認的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1999年,經國務院授權,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開始黃河水量統一調度,綜合施策,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截至目前,黃河已連續18年沒有發生斷流,成為世界上唯一解決了斷流問題的大江大河,黃河生態也得到持續修復。黃河生態調水是如何進行的?統一調度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記者跟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專家們實地探訪了黃河山東段的入海口和濟南段

  “兩水藍黃白雲伴,韆鞦惠澤大無疆”,在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這句詩被刻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遠望樓上。當地人把它視為近年來黃河生態變化的寫照,也是對生態調水的讚美。

  河口:從鹽鹼荒灘到鳥類天堂

  經過調水調沙,保護區內的水量得到保持,昔日裸露的鹽鹼地逐漸被沖刷、中和,重新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大量水鳥在此棲息繁殖

  走進地處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只見一望無際的翠綠蘆葦,一棵棵高大的檉柳在風中搖曳。在水塘裏、在葦叢中,大量水鳥盡情嬉戲……

  朱書玉是保護區科研處處長,他的工作是與這片濕地和藏在裏面的上千種生物打交道。從1993年畢業到現在,他在這裡堅持了24年。朱書玉見證了這片土地從斷流、鹽鹼荒灘到如今珍稀鳥類棲息繁殖天堂的演變過程。“舉世稀有的東方白鸛的種群擴大,就得益於植被的改善。近年來,東方白鸛繁殖種群數量呈直線上升,2017年已有82巢248隻。要知道,全球東方白鸛僅有4000多只。”

  黃河水沙資源是黃河口濕地賴以生存的根本。當黃河來水量充沛時,攜帶的大量泥沙補充被侵蝕的海岸,河水為濕地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對生物的生存環境産生良性促進。而受歷史上黃河斷流的影響,自然保護區內濕地淡水資源曾一度嚴重不足,上世紀90年代,在9年時間內有900天斷流,平均每年斷流100天,全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自然保護區河段都處於乾涸狀態。淡水資源匱乏,打破了濕地的生態平衡,導致海岸線蝕退,海水倒灌,土壤鹽漬化程度高,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黃河河口管理局總工程師李士國説,向河口三角洲濕地實施生態補水,是解決河口濕地生態退化的有效途徑。事實上,黃河水的注入,使河口地區生態得到改善,不僅保障了河口魚類産卵育幼高峰期的生態用水,植被退化現象也得到遏制,從光板地、鹼蓬為主到以蘆葦、香蒲為主,植被覆蓋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海灘自然植被區。

  “經過調水調沙,現在保護區內的水量可以基本得到保持,然後開始建設引水渠和堤壩,效果是很明顯的”,朱書玉説,隨著黃河水的滲透、滋潤,昔日裸露的鹽鹼地逐漸被沖刷、中和,重新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據有關機構估算,由此帶來的生態效益高達176億元。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