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力爭生態“高顏值”

2017-10-23 09:38:41  來源:福建日報  責編:陳晨

  福建日報訊: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近年來,福建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用心做好“生態+”的文章,努力實現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

  綠色發展,取捨有道。2013年,福建省出臺《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首次將全省國土明晰規劃為優化、重點、限制和禁止4類開發區域,其中佔全省五分之二的縣(市)和197處區域被列入限制或禁止開發區域,規劃為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面積超過3.6萬平方公里,接近全省陸域面積三分之一。2016年出臺《福建省級空間規劃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一張藍圖繪到底。

  生態紅線變身綠色發展起跑線。近年來,各地紛紛轉變發展理念,依託當地優勢,充分挖掘綠色發展潛力,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品牌。

  南平市森林覆蓋率達77.3%,有“中國竹鄉”“南方林海”之美譽。為發揮比較優勢,力爭走出山區特色的發展路子,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近年來,南平市圍繞“創新推動點綠成金”,選擇與自身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現代特色農業等綠色産業作為發展主攻方向,舉辦綠色發展創新對接會,推進項目資本對接、商貿流通融合、品牌建設提升,樹立“綠色南平”的新形象,打響武夷品牌。

  今年3月,南平市舉辦綠色發展創新大會暨綠色農業項目資本對接會,現場簽約現代農業招商項目26項、總投資90.9億元,達成融資合作項目57項、66.4億元,28家大型商超、30家電商企業與73家農産品生産企業實現“聯姻”。今年“6·18”期間舉辦綠色發展創新大會暨旅遊項目與資本專場對接會,現場簽約旅遊産業項目26項,總投資317億元。

  泉州市作為傳統製造業大市,經濟總量連續多年領跑福建。如何實現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魚和熊掌兼得”?答案是:轉型升級。近年來,泉州市把推動傳統産業向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運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對傳統産業實施改造,狠抓重污染企業集中治理、工業企業清潔生産和循環經濟發展,推廣數控一代、智慧裝備、機器換工、智慧服務,引導産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環境友好、集約高效的基礎上,産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成為“中國製造2025”地方樣板。

  如,在瓷都德化,曾幾何時,粉塵滿天飛、森林遭破壞,通過以問題為導向,倒逼産業轉型升級,德化實現從以柴燒瓷到以電代柴再到天然氣燒瓷,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吃幹榨盡”每塊廢瓷,成為全國第一個無黑煙污染的陶瓷産區,今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在閩西老區龍岩,不僅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武平經驗”,還大力支持鼓勵環保産業。專業致力於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憑著一張“科技胃”,專吃“污染飯”,一馬當先,帶來了龍岩環保産業萬馬奔騰。目前龍岩環保裝備産業集群産值達到百億元規模,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環保産業基地之一,如今正努力打造千億級産業集群。

  漳州市把“生態+”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實施“生態+規劃”“生態+産業”“生態+民生”“生態+文化與旅遊”“生態+司法”等系列政策措施,明確了“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發展定位,打響“清新福建、花樣漳州”品牌,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生態旅遊城市等。

  GDP年年增,COD年年降。過去五年,福建經濟年均增長達9.6%,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4個百分點,GDP總量躋身全國前十,人均GDP位列第七。福建經濟“體量”增加同時“體質”更趨健康,2016年單位生産總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8.1%,COD等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僅為全國的50%左右。“既要小康又要健康”“既要溫飽又要環保”的美好嚮往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説,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始終保護好生態環境,讓子孫後代永享“清新福建”,只有這樣,發展才是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更有動力、更有後勁。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