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故鄉的小河重現秀美

2017-11-23 09:41:59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我思念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吱吱唱歌的水磨……”20世紀80年代,這首流行歌曲喚起很多人對故鄉的美好記憶。然而,近年來,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環境保護意識薄弱,許多人魂牽夢繞的故鄉小河陷入了河床淤積、水質惡化甚至斷流乾涸的窘境。

  近3年,遼寧省瀋陽市共投入資金1.5億元,採取清淤疏浚、堤岸修復、栽花植樹等措施,共治理村屯河道182公里,讓168條“故鄉的小河”重新恢復了生機,涉及9個縣(區)156個村屯,徹底改變了農村河道臟亂差的現象。

  環境秀美,關鍵在水。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擁有一汪潔凈的水,就多了一雙靈動的眼睛。然而,很長一段時間,由於財力所限,許多地區都只注重對流經城市的大中型河流的治理,而對處於“神經末梢”的村屯河道鮮有顧及。因此,瀋陽市的做法頗具借鑒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包括吃得更放心、住得更舒心等物質需求,也包括“我思念故鄉的小河”這樣的精神需求,包括對綠水青山、藍天白雲的懷念和期待。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難點,但不能成為不作為的藉口。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矛盾”的正視,既反映了我們黨的清醒,也昭示著執政黨的擔當。

  一隻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板。我國的城鎮化率已從2010年的47.5%提高至2016年末的57.4%,與城市相比,農村在産業發展、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明顯差距,成為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最短的那塊板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小康的底氣就不足、成色就不夠,也偏離了小康建設的初衷。

  正因如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就是讓鄉村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繁榮與興盛。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到十九大報告明確的“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內容更全面、內涵更豐富、目標更宏大,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是我們黨對自身承諾的一次“再加壓”。

  對人體而言,眼底的視網膜血管是人體中唯一可以看見的血管,許多臟器狀況都可以從眼底反映出來,所以醫生經常把它當作了解人體健康狀況的窗口。同樣,瀋陽治理的168條“故鄉小河”雖然只是一些“毛細血管”,但我們可以看到一級地方黨委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拳拳之心,以及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付出的努力。我們希望,這種努力能夠在各地出現更多的“複製版”“趕超版”“升級版”。(作者:畢玉才)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