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風:堅持綠色發展 譜寫人與自然和諧新篇章

2018-01-24 13:42:47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11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盧風  劉寶紅/攝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報道(劉蓉娜 劉寶紅):現階段,我國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新的目標、任務、舉措,體現了黨中央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供了強大思想引領、根本遵循和實踐動力。生態文明建設現如今越來越受國家的重視,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未來的發展相關問題,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對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盧風進行了專訪。

  堅持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當前我國存在的“不平衡”之一,是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不平衡,人與自然的不平衡。因此,我們國家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盧風認為這一提法極富哲學意蘊。“大地共同體”這一概念最早是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提出來的,大地共同體是包含人、動物、植物、土壤、水等一切元素的共同體,利奧波德主張尊重共同體內的每一個成員。根據這種觀點,人與自然不再是對立的、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人類不應隨意破壞自然,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盧風教授説,自鴉片戰爭以來,現代化一直是中國人長期追求的夢想。但如今我們必須在建設現代化的同時建設生態文明。

  作為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工業化帶來了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等問題,由於工業化材料多以煤炭、石油等礦物資源為主,工業生産會産生大量黑色污染物,因此工業化主導的現代化被很多學者稱之為“黑色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是一種超越了工業文明的,利用清潔能源,減少污染的“綠色現代化”。現階段,我們應該壯大節能環保産業、清潔生産産業、清潔能源産業,構建清潔低碳、綠色循環、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明晰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堅持綠色發展,在綠水青山中“掘金”

  近年來,我國堅持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美麗中國”。生態,也已成為驅動經濟的綠色動力。如何真正實現綠色發展的目標,盧風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説,真正綠色、可持續的發展必然是超越物質財富增長的發展。根據物理學規律,物質財富的增長是有極限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綠色技術創新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根本則是思想觀念的轉變。關鍵中的關鍵是開發足夠多的可利用的清潔能源。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既不可否定市場的重要作用,又不可誇大市場的作用。不改變思想觀念,有了綠色技術,人們也不會積極使用,有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人們也不會自覺遵守。僅當超越了科技萬能論和物質主義時,人們才會真正樹立起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僅當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時,才會有真正的綠色發展,才會有卓有成效的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必須走綠色發展的道路。綠色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只有在生態文明的框架中,才能實現真正的綠色發展。”現在中國正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但不能一味地追求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不能任物質貪慾驅使貪得無厭地向綠水青山索取金山銀山,不能完全順從資本的逐利本質。資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力量,但必須受到生態規律的約束。要想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不能做“資本的邏輯”的俘虜,盧風補充到。

  堅持綠色“創新”,積極引導綠色消費

  人類社會相繼經歷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四種文明形態,對應著無色發展、黃色發展、黑色發展、綠色發展四種發展範式。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下以低消耗、低排放與高效率為特質的新型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社會面對資源短缺危機和環境氣候危機的必然選擇。採訪中,盧風教授向採訪成員解釋和比較了黑色發展與綠色發展,他説,要將黑色發展轉變為綠色發展,關鍵在於綠色創新,根本在於制度變革和觀念改變,根本中的根本則在於觀念改變。

  盧風説到,生態經濟是循環經濟,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階段,我們應該堅持綠色消費。綠色消費要求消費者培養“耐用性”意識,“耐用性”不僅意味著延遲特定物品退出消費階段變成廢物的時限,還意味著廢舊物品回收和循環利用。當越來越多的人不以開豪車、住豪宅為榮,而以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提高文明素質、具有美德為榮時,越來越多的官員會放棄“GDP至上”觀念,越來越多的科技精英會從事綠色創新,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自覺執行生態文明制度,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養成綠色消費習慣。那時才會有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才會卓有成效。

  中國古代有“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竭澤而漁”“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而明年無獸”(呂氏春秋)的生態智慧。我國為解決當代全球生態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保護生態環境不只是我國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中國外交方面堅持的主張之一,是我國面對全球環境問題展示出的中國態度與中國智慧。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