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堅守生態深化改革

2018-02-11 09:12:59  來源:青海日報  責編:陳晨

  青海日報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是青海省農牧業投入最多、轉型發展較快的五年,也是農牧民得到實惠最多、農牧區改革力度最大的五年。2017年全省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462元,比2012年增加4096元,增幅連續五年高於GDP增長,高於城鎮居民的收入增幅。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和英明決策,得益於全省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得益於農牧系統幹部職工和農牧民群眾辛勤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全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牧業結構不斷優化。把品質和效益作為主攻方向,向生産端、供給側發力,種植業“糧經飼”三元結構更趨合理,規模經營比重明顯提高,農牧業物質技術裝備水準大幅提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57%,糧油産量穩步登上新臺階;“菜籃子”多元化建設,蔬菜總量穩步增長,肉蛋奶供應充足;冷水魚産業發展迅速,産量佔到全國的1/3;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發展綠色、有機、富硒農畜産品。“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主要農畜産品監測合格率連續5年在96%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全省持續推進養殖標準化,生態畜牧業發展水準不斷提高。堅持分類指導,五年扶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05個。實施奶業振興計劃,産能提升明顯。推廣藏羊高效養殖、牦牛提純復壯等技術,120個合作社開展了股份制改造,以“梅隴”、“拉格日”模式為代表的股份合作制建設示範效應顯現,生態畜牧業建設進入鞏固提升階段。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包蟲病、布病防治取得明顯成效。屠宰監管職能劃轉全面完成,從養殖到屠宰全鏈條獸醫衛生風險管理進入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全省持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生態文明不斷深化。完成了第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評估,實施了新一輪草補政策,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績效考核機制,設置草原生態管護員42778名,推行了網格化管理。落實屬地保護職責,開展了草原綜合植被覆蓋、退化草地治理考核。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流域綜合治理、退牧還草等草原重大生態工程,五年累計投資達36億元。開展了木裏礦區環境整治。向果洛機場、祁連機場等144家單位下達了整改通知書,對非法開墾草原現象依法進行了查處。草原生態惡化現象得到遏制,局面得到改善。青海湖裸鯉資源量恢復到8.12萬噸,為保護初期資源量的31倍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全省持續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一二三産不斷融合。評定省級農牧民示範合作社380家、規範化合作社4617家、示範性家庭農牧場253家。省級以上産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47家,採取獎勵補助、財政貼息等方式進行了扶持,主要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4.2%。五年培訓新型職業農牧民6.54萬人,10個農牧業三級科技創新平臺助推了農牧業增産。休閒農業、觀光農業、農牧區電商等成為新的增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全省持續推進農牧業投融資創新,發展投入不斷增加。與郵儲銀行合作建立了“授信池”業務,省級農牧業信貸擔保平臺建成運行,已建縣級平臺16個;農業援青合作不斷深化;招商引資、社會資本融入農牧業發展;産業扶貧步伐加快;都蘭縣枸杞産業園成為青海省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剛察縣入選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互聯網+”青海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農牧業基本建設項目及財政支農專項資金每年都有新的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全省持續推進農牧業改革,體制機制不斷創新。五年來,改革領域廣、改革任務重,先後出臺了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確權、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墾改革等重要文件。農村承包地確權實現整省推進。湟中縣完成了第一批農牧區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澤庫等6個縣第二批試點正在有序推進。農墾改革實現“三步走”,在2017年中期量化考核中位列全國第三。取消行政審批、許可項目3項。完善農牧業保險制度,保險品種達到20個,參保戶數超過農牧戶的1/4。農業對外合作實現突破。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省農牧廳廳長王玉虎説,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必須始終堅持“三農”基礎地位不動搖,把解決好“三農、三牧”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從政策、資金、組織、改革等多個層面加大支持力度;必須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和特色發展,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農牧業發展全局,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調整優化區域佈局和産業結構,堅定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路子;必須始終注重保護和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既要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惠農強農富農政策,更要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增強農牧民發展生産的積極性、主動性;必須始終堅持深入基層抓落實,注重深入基層一線、生産一線,推動政策落實,盯緊重點工作,形成上下聯動、狠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必須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創新經營方式,激發發展活力。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