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縣委書記共話鄉村振興

2018-02-07 13:45:19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陳晨

  農民日報訊:2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浙江德清縣縣委書記項樂民、貴州湄潭縣縣委書記魏在平、寧夏永寧縣縣委書記錢克孝圍繞鄉村振興與中外記者面對面交流,並答記者問。

  據項樂民介紹,德清位於長三角腹地、蘇杭的中央,距杭州市中心僅半小時車程,曾被媒體評為全球最值得去的45個地方之一的莫幹山就坐落在德清縣。德清還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浙江省首批美麗鄉村示範縣,城鄉收入比僅為1.69:1,鄉村振興有很好的基礎。

  回顧這幾年的工作,項樂民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幾點體會——

  理念的引領。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成功培育了以“洋家樂”為代表的高端民宿新業態,其中“裸心谷”一張床舖一年的稅收就達到了12萬元,實現了“豬棚變金棚”“葉子變票子”。

  規劃的堅守。2003年,按照“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藍圖,持之以恒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每年將一半以上財力用於“三農”。

  改革的撬動。德清是改革大縣,有58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其中有半數以上是“農字號”改革。據悉,通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已累計成交158宗、2.4億元,集體經濟增收近兩億元。

  隊伍的保障。主要抓好村裏的三支隊伍:一是村書記隊伍,每年評出一批美麗鄉村帶頭人,激發了他們的領頭雁作用。二是村民小組長隊伍,專門以縣委的名義出臺文件,調動他們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骨幹力量。三是農村鄉賢隊伍,在全國首創了“鄉賢參事會”模式,使在外的鄉賢能人定期回到村裏參與農村發展。

  在魏在平看來,自湄潭縣1987年成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以來,其農業農村工作呈現三個特點:

  以農村改革激活力。1987年以來,湄潭縣先後完成了五輪改革,取得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等成果被國家政策所吸納。2014年以來,又承擔了農村土地、集體産權等13項改革試驗,取得了産權“四確五定”等首創經驗,全面激活了鄉村資源要素,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特色産業夯基礎。通過10年的努力,全縣建成生態茶園60萬畝,優質稻基地20萬畝,特色果蔬基地20萬畝,優質烤煙基地7萬畝,創立了“湄潭翠芽”“遵義紅”“茅貢米”等知名農特産品品牌,正著力推動農業與綠色工業、鄉村旅遊融合發展,讓高效産業致富更多的農村和農民。

  以環境改善展新貌。2000年以來,湄潭縣開始實施以“富、學、樂、美”為主要內容、以黔北民居為代表的新農村建設。目前,已新(改)建黔北民居7萬戶,佔農村住戶70%以上。近年來,又以“一圖一表一説明”為藍本,整縣推進以改路、改房、改廚、改廁等為主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居住環境改善率達98%。鄉村呈現出“房屋靚起來,道路好起來,環境美起來,村民樂起來”的美好景象,讓城市更加嚮往。

  區別於其他兩縣,永寧縣是銀川的郊縣,也是全國500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曾先後榮獲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國家首批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國家園林縣城等國字號榮譽。

  據錢克孝介紹,有七個方面可以特別説明永寧縣取得的成效:

  以不超過生産半徑3公里為標準建設中心村。以最大程度方便農民生産為原則規劃鄉村佈局,立足96.6%群眾的意願,按照縣城周邊村莊向縣城集中、其他村落向附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的思路,以下地最遠不超過3公里為標準整合原有村莊。

  就地城鎮化、離宅不離村,農民享受城市服務。村村有電商、辦理民生事項不出村、農村孩子家門口全部入園。在小城鎮中心村建有衛生分院(服務站),實行縣鄉村醫療服務一體化、“先住院、後付費”“先診療、後付費”、家庭醫生簽約診療服務,群眾小病不出村。

  用好黃河水,實現村村綠色、戶戶整潔。全面落實“河長制”,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挖35公里西部水系,改良了10萬畝鹽鹼地。實施主幹道路景觀綠化、中心村環村林,全縣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0.6平方米。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用足地利,精品農業跨洋過海。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特色、精品、高端農産品跨洋過海、走向全球市場。種植釀酒葡萄9.4萬畝,發展葡萄酒莊18家,年産葡萄酒1.04萬噸。露地蔬菜、供外蔬菜種植面積8.3萬畝,年産優質蔬菜36萬噸,遠銷北上廣、港澳等20多個城市並進入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東西協作、攜手共建,閩寧模式推向全國。永寧縣的國家級特色小鎮——閩寧鎮,在吊莊移民點成立閩寧村作為兩省區合作的窗口和平臺,東西協作戰略在閩寧落地生根。永寧縣與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閩寧鎮與角美鎮、原隆村與蓉中村結對共建,成為兩省區對口協作的縮影。

  移風易俗,有樂有養,讓民風淳樸、自信。2017年共舉辦大中型文化活動30余場次,廣泛開展“送文化進基層”等活動300多場次。整治高額禮金、攀比浪費、賭博迷信等歪風邪氣,有力營造了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

  黨建引領,人才支撐,推動農業農村積極向上。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的能力。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村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建立村幹部培養使用長效機制,加大大學生村官、駐村“第一書記”培養鍛鍊力度。瞄準農業科技人員、返鄉大學生、工商業主等人才,積極給政策、搭平臺、強保障,讓農村想幹事的人才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才有平臺、幹成事的人才有地位。(記者 李琭璐)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