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讓綠水青山成為脫貧靠山

2018-06-19 09:31:36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河北圍場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國土面積和林地面積在河北省最大。林地多,貧困人口也多。如何讓群眾儘快脫貧?圍場縣依託豐富的林地資源,深入實施生態扶貧系列工程,創新推廣“一林生四金”生態脫貧模式,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靠山。

  走進河北圍場縣大喚起鄉博興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陳繼偉正在給小鹿添加飼料。他告訴記者:“我們這裡離塞罕壩景區很近,只有3公里,來這裡的遊客特別多。借助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合作社承包了400多畝山林,建立放養基地,引進狍子、鹿、黃羊、野兔放養。目前,已經銷售鹿茸100余公斤,鹿、狍90多只,實現純收入100余萬元,有10多戶貧困戶因此實現了穩定脫貧。”

  靠山吃山,靠林脫貧。圍場縣依託784.2萬畝林地資源,深入實施生態扶貧系列工程,創新推廣“一林生四金”生態脫貧模式,釋放生態紅利,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靠山。

  林上種植,帶動脫貧一批

  “縣植保站幫忙嫁接的這30多棵寒地富士蘋果樹,一棵樹就能帶來400多元的收入。整個園子毛收入能達到8萬元。”四道溝鄉四道溝村村民王忠志告訴記者。

  王忠志是四道溝村的貧困戶。他的果園是圍場縣林業局指定的果樹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範基地,主要嫁接寒地富士、雞心果、甜香果等新品種,收益是普通水果的一倍。

  在圍場縣,像王忠志這樣想脫貧卻沒思路,有幹勁卻沒有技術的貧困戶有很多。針對這一情況,圍場縣政府主導、林業局牽頭,大力推進涉林果行業協會建設,實施“技術骨幹包農戶,種植大戶帶農戶”工程,引導貧困群眾種植經濟林,向經濟林要收入。

  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圍場縣鼓勵龍頭企業和産業大戶實施規模化經營,引導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或參與勞務,促進貧困戶增收。

  按照“兩環、四區、七大基地”的規劃佈局,圍場縣大力發展以幹鮮果品、木本油料、園林綠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藥材等為主的經濟林産業。目前,該縣經濟林總面積達190多萬畝,農民人均擁有3.5畝經濟林,打造了金紅蘋果、“圍選1號”杏扁、綠化苗木等林果産業專業鄉2個、專業村26個,建成果品休閒觀光采摘園18個,年産幹鮮果品31.3萬噸,輻射帶動1.6萬人穩定增收500元至2000元。

  林中旅遊,助力脫貧一批

  “一輛單車,一個背包。在莫裏莫村騎行,衝坡很刺激,景色也很優美。”來自北京的林地自行車騎行發燒友單江娜告訴記者,今年她又一次帶著她的“硬叉車”來到圍場莫裏莫村,住在了貧困戶陳淑芝開辦的農家樂。

  “每年‘五一’過後,來旅遊的人就漸漸多起來了。特別是暑期,人最多,一天能收入1000多元。”陳淑芝説,森林旅遊漸成時尚,為她的農家樂帶來了更大發展機會。

  圍場曾是清代皇家獵場所在地,目前擁有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4A級景區、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圍場縣立足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遊産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通過組織舉辦“木蘭圍場旅遊推介會”“木蘭圍場賞花節”等大型活動,圍場縣大力拓展客源,打響了木蘭圍場旅遊品牌。目前,在建成禦道口、柳塘人家、棋盤山、扣花營4個萬家客棧鄉村旅遊示範區的基礎上,圍場縣重點打造了獵苑滿鄉鄉村旅遊精品示範區,開發了棋盤山向日葵迷宮等景點,把這些景點串成一條鄉村旅遊的線路。據介紹,2017年,圍場縣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40.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216萬元,帶動160戶貧困戶脫貧。

  林下間作,促進脫貧一批

  “這個150畝的食用菌示範園區,主要利用沙棘果糠、廢木屑等作為原材料,在林下種植黑木耳,每年可實現産值70多萬元。”圍場佳澤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海龍告訴記者,公司註冊了“山間24度”黑木耳商標,産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已帶動10余戶貧困農戶實現脫貧。

  通過多角度、深層次挖掘林下經濟發展潛力,積極引導貧困戶利用林間空地、森林邊緣地帶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經濟,圍場縣將林下資源變成菜籃子、藥園子,促進貧困戶增收。

  “我在果樹下養殖了2000隻柴雞。咱的柴雞,被人稱為‘溜達雞’,是綠色食品,每公斤能賣到30元。”張家灣鄉巴頭溝村貧困戶李樹軍説,在林下養雞節省飼料,而且成本低,同時林下養雞對山林也有利,雞吃林子裏的蟲,糞便還林,保護了林子,還增加了林地肥力。

  目前,圍場縣已種植林下藥材6000畝,林下蔬菜3000余畝,養殖柴雞3萬餘只,林下種菌110萬袋,實現産值0.7億元。同時,貧困戶通過在林下採摘蘑菇等山野資源,拓展了增收渠道。

  “我們春季採摘苦樂牙、婆婆丁、大黃、蕨菜,夏季採摘蘑菇、金蓮花,秋季採摘榛子,冬季採摘沙棘果,每年從林下就能收入4萬多元。”圍場縣哈裏哈鄉三義號村村民龐瑞説。

  近年來,圍場縣大力發展以林菌、林藥、林花、林禽為主的林下種植養殖産業,年産蘑菇、蕨菜等山野菜0.23萬噸、花卉中藥材0.5萬噸,每年可實現産值0.65億元。

  造林護林,精準脫貧一批

  “我縣生態護林員都是從貧困人口中遴選的。”圍場縣林業局副局長劉憲軍介紹説,每名生態護林員年收入可達7700多元。

  圍場縣現有林地面積784.2萬畝,森林覆蓋率58.8%,由於山多、林子大、防火季節長,森林養護任務很重,需要很多護林員。

  圍場縣找準造林護林與脫貧致富的結合點,推進生態造林和資源管護精準扶貧,積極引導貧困戶參與生態項目建設,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生態工程整地、栽植、管護等勞務,增加貧困戶的工資性收入。同時,認真落實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直接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選聘為生態護林員。

  “陽臺上的蕨菜、榛蘑和白蘑,是巡護林子時撿的,能賣3000多元,僅這一項收入就足夠解決孩子的學費了。我這兩年看護這片林子,縣裏每個月還給我600多元。這裡外一算賬,比拋家舍業地在外打工強很多。”莫裏莫村貧困戶于敬波告訴記者。

  2016年以來,像于敬波這樣的貧困戶,圍場共聘用了3281名。圍場縣先後兩次組織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專項選聘工作,共落實資金2540萬元,幫助通過選聘成為生態護林員的貧困群眾實現了精準脫貧。(作者 宋美倩  楊 宏 李宏雷)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