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加深的旅遊與生活關係的認識

2018-06-28 11:25: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鄭思雯

  中國青年報訊:社會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人的生存發展狀態就是社會發展階段的體現。人的更充分的發展,就是社會發展的“更高級”階段。旅遊和個人生活的關係,從來都是旅遊的基本關係,是最重要的基本關係。

  近40年的旅遊業發展中,國家層面的戰略和政策研究一直聚焦于研究旅遊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但是學術領域,特別是社科文領域,對旅遊和人的關係、旅遊與人的生活的關係、旅遊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深入進行。尤其在各種學科和旅遊業的結合領域進行,“旅遊休閒學”“旅遊人類學”“旅遊社會學”“旅遊心理學”“旅遊美學”“旅遊哲學”,都在形成體系。所以,在“美好生活追求”成為國家目標的新時代,旅遊對人的意義全面展開,各種認識和理論“恰逢其時”,不斷進階,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進入個人和生活層面,觀念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都充分呈現。人人都有一個對“美好生活”的夢想,對“美好生活”本身有非常個人化的理解;各家學説也有各自的認識角度,有N種對“美好生活”的注解,有哲學的和實踐的,宗教的和世俗的,整體的和個體的。使用最廣的是社會心理學把人的需要劃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三個不同層次。按需求層次的認識方式,下面用三句話來描述社會對旅遊與生活關係的不同形態。

  旅遊是生活的奢侈品

  旅遊是奢侈品的觀念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種原始觀念。一方面是人的天性追求“行千里,致廣大”,古今都把“行走在大地上”,“至自己所未至”“至前人所未至”作為“偉大人生”“壯闊人生”的一種模式。一方面是社會生産力不發達,能夠走出去的人有限,能夠走出去的距離有限,長長的歷史中,像模像樣的“旅行者”“旅遊者”寥寥無幾。因為普遍嚮往,因為難以實現,所以旅遊是“奢侈品”。不過這裡的“奢侈”沒有道德批評的含義,唯稀少珍貴而已。只有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一部分人可以用“財富和金錢”換取旅行中“體力”和“生命”的付出,還能獲得同樣廣度和強度的“精神滿足”,“旅遊”才具有了身份的象徵,成為一種“奢侈品”。

  旅遊是生活的必需品

  旅遊是生活的必需品提出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被廣泛認同於最近10年,呈逐步強化的認同趨勢。上世紀90年代在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研究中,我們反復呼籲論證“經濟發展是旅遊興起的前提”,“現代旅遊直接就是‘現代經濟’的衍生品”。“工業革命以後,工業化生活同時培育了旅遊的需求和滿足旅遊的可能性。”結論是:“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化的旅遊現象一定産生;生産力發展到一定水準,旅遊業一定興旺”。最後的判斷是,中國經濟發展水準已經進入了這個時期。

  當時我們還是出言謹慎,説“旅遊在一些地方完全成為生活必需品,在世界範圍內正在成為生活必需品”,但是沒有説,“在中國也正在成為生活必需品”。因為當時中國的認識環境和政策環境,還不太接受這樣的結論,在很多人的認知體系中,還保持“旅遊是奢侈品”的原始觀念。對他們説“旅遊是必需品”,就是一種觀念的革命。

  不過,什麼東西是生活的必需品,什麼東西不是,真不是什麼人説了就能算。旅遊在中國成為“生活必需品”的過程,快速並且廣泛,“革命”來得這樣理所當然。1998年,人均旅遊次數0.5次;2018年,人均旅遊次數5次,每年有60億人次的旅遊活動。旅遊是生活必需品,完美呈現。

  從中國格外興盛、興奮和不衰的旅遊需求中,我們還可以看見和感受到旅遊和生活多層次的關係。一條微信説,“不要以為人的慾望,就是吃喝拉撒;不要以為人的慾望,就是功名富貴。不信,你去旅遊試試!”另有一段微信總結了激發旅遊的十大慾望,“第一是熱愛自然,第二是滿足好奇,第三是品嘗美味,第四是換個活法,第五是不期而遇,第六是挑戰自我,第七是發現自我,第八是激發靈感,第九是展示自我,第十是超越自我”。這些“流行文化”基本可以代表出遊大眾的認知:旅遊,既有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慾望,也包含發展自我提升境界的高層次追求,是各種追求的集合。這個認知比我們熟悉的“需求層次理論”更痛快淋漓地反映了旅遊和生活生命各個層面的關係。

  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

  “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當下流行的熱門話題,表像上看好像只是市場和旅遊者的時尚語言,但是從時代的視角看來,這裡有正在形成的觀念躍層。其一,這是“生活必需品”的加強版,體現著強度、豐度、重要度的加強,意味著“旅遊不僅是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是日常生活”;其二,有超越自我的意思,在旅遊和休閒生活中,擺脫日常生活的各種束縛,追求短暫“理想的生活”,對工作的人生和奮鬥的人生,是一種平衡。強大自我,實現自我。其三,內含存在著觀念的革命。

  關於觀念的革命,需要多説一點,這個革命來源於時代,對應著科技革命和“爆炸式發展”的現實。這幾年我們不斷被科技發展的衝擊波刷新思維,尤其是廣泛聚焦人工智能是不是産生意志,人類的工作如何被大量代替的問題,我們意識到,相關的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其實都有基礎問題被改變帶來的原來領域本身的解構或者再重構的問題。旅遊業就用了很多腦力來研究“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有閒時代”這個大勢。

  “前所未有的有閒時代”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是從科技發展和“休閒時間”的因果關係看,“休閒和旅遊”問題的“誇張”,主要是科技的加速度發展太快太“誇張”。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一再指出,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從旅遊業和休閒産業的角度看,人類休閒或者社會休閒的問題確實在醞釀史上最大的突破和挑戰。“人類可能真的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有閒階段”。“前所未有”超越了世人對社會發展的本來認識,但並非不靠譜。我們一直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是人類獲得自由發展的前提,時代走入了一個廣闊的“新高原”,我們不能不思考重建“有閒時代”的生活意義和生活方式的問題。

  “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們從自己的專業領域,思考提升“有閒”的價值和意義的一種“描述”,還沒有完整的價值體系支撐,也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技術理論,我們只是描述了一種社會經濟學的重要現象,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深刻需求。

  在科技生産力爆炸式增長的今天,旅遊和休閒被當作生産力發展的“副産品”可能是不對的,旅遊作為人的一種生存狀態開始參與我們對生活意義和目的的構建。旅遊的本質正在重新定義,旅遊這個現象的生命力,從來都來自對生活趨勢和走向的深切把握,來自對人和人類精神物質需求的深層滿足。旅遊這種現象,在從基本需求滿足後的成功中,突圍創新升級,而人類生活品質也在産品的不斷進步中獲得提升和改善。從這個意義上,“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些革命氣質,我們可有察驗?

  “弱關係”向“強關係”的演進

  每一個認識的完成都是在時代浪潮無數次沖刷後逐漸形成。更多的問題還在形成中。旅遊的活動和人的生活的關係,是從“生存性”到“享受性”和“發展性”的一個跨越。這個演進是一种經濟發展市場的趨勢和動向,是社會轉型的關口,也是新階段的表徵。現在看自然而然,自然前提,自然存在,不用研究,但是我們不是“超驗”的,我們對旅遊和美好生活的關係的認識是一步一步來的。從旅遊産業的角度可以看到,旅遊和人的關係的變化,同時蘊含著幾個相應的變化:一是市場的變化,人的發展,都是以“需要”的不斷滿足為形式,階梯式出現和逐級式實現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包括對自然的需要和對社會的需要,又包括個人的需要和群體的需要,還有物質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等不同形式。從經濟上看,我們列為發展性消費,也是經濟發展的“新高原”。

  二是旅遊業“標的”的改變,就是“以人為本”的目標,成為第一位的目標。旅遊業的功能進行調整,新時代旅遊業最本質的提升,還是“以人為本”。 “生産的目的是為了生活的最終需求目標”的軌道, “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升級,“以人為本”的更高級需求才能理所當然被尊重。發展性消費,完美地對應著馬克思關於社會再生産理論,也完美對應著馬斯洛的“人本主義”需求層次論。

  三是對“發展性”認識深化,物質滿足之後的時代,精神需求的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跨國界、跨時代的元問題。經濟發展,社會如何理性、健康的發展,關鍵在我們説中國在全面小康的時期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可以嘗試在小康階段沒有全面滿足的需求,在現代化、增強現代化的2035年發展階段,和2050年發展階段去完成。走出旅遊業的語言體系,社會未必認同。所以,我們需要集中行業的高端智慧,進行深入一些的研究。

  我認為,旅遊一直需要這種具有超前性的研究。(作者: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 杜一力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