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助推高品質發展

2018-06-28 14:02:34  來源:經濟參考網  責編:鄭思雯

  經濟參考網訊:當前我國經濟處於傳統增長動能衰減和轉向高品質發展“雙碰頭”階段,迫切需要通過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高品質發展。

  衡量産業新動能形成的主要標誌是“四新”,即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具有時空並存性、漸進性、艱巨性等內在特質。

  針對制約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諸多障礙,要在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體制壁壘和政策障礙、優化政府服務、強化要素保障、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聚焦發力,推動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從“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日前在京發佈了《中國産業發展報告2018——邁向高品質發展的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經濟處於傳統增長動能衰減和轉向高品質發展“雙碰頭”階段,迫切需要通過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高品質發展。

  我國産業新舊動能轉換面臨歷史機遇

  當前,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也處於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時期,還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亟須加快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同時我國也具備轉換的條件。

  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經濟處於傳統增長動能衰減和轉向高品質發展“雙碰頭”階段,迫切需要通過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高品質發展。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産業新舊動能轉換面臨重大歷史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給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科技支撐。消費結構升級為産業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巨大市場空間,改革深化為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創新制度供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創造良好宏觀環境。

  從實踐看,我國推動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創業創新蓬勃發展,産業新動能快速成長;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産能過剩行業出現恢復性增長;地方探索不斷深入,部分地區産業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

  制約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障礙

  報告認為,我國産業新舊動能轉換仍然面臨諸多障礙,特別是一些體制機制頑疾仍然是制約新舊動能轉換的最大掣肘。

  一是對傳統發展的路徑依賴,導致新舊動能轉換不暢。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認知上的路徑依賴,是指認知凝滯,不能擺脫固有思維的束縛;第二,行動上的路徑依賴,是指在行動上遵循過去習慣的決策,自覺不自覺的沿襲甚至強化過去的路徑。例如,一些地方即使認識到依靠勞動力、土地等生産要素低成本優勢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繼續擴張傳統産業規模只能帶來更加嚴重的供需結構失衡,但由於長期形成的認知束縛和思維定式,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傾向於遵循慣例,基於經驗進行決策很難下決心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産業新動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擺脫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

  二是制度環境不夠優化,不能適應新舊動能轉換要求。近年來我國“放管服”改革力度很大,企業也感受到由此帶來的營商環境明顯改變,但由於市場主體直接面對的市縣和鄉鎮一級改革不到位,企業仍感到事難辦。第一,不合理的市場準入障礙仍然較多,部分地方沒有“真放權、放真權”,仍然存在審批環節較多、下放不同步的問題,一些競爭性行業市場準入程式複雜、透明度不高。第二,市場監管體制不健全。市場監管機構分散,監管職能分佈在不同部門,各部門監管制度和標準不一致,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監管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監管越位、缺位、不到位問題依然突出,抑制了企業轉型升級動力。第三,適應産業新動能發展的新型監管制度尚未建立起來。新動能代表先進的生産力,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信息、數據作為一種新的重要的資源參與生産、流通、分配和消費,因而它的監管也應有別於傳統的模式。由於新動能出現時間比較短,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監管制度尚未形成,特別是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社會信用體系等仍在建立健全過程中。

  三是政策碎片化甚至互相衝突,影響政策作用有效發揮。近年來,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推動産業新舊動能轉換,但由於部門間各自為政和缺乏統籌協調,政策效果並不理想。第一,政策設計碎片化。截至目前,國家除了對培育新産業新動能出臺專門文件和批復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外,對如何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沒有頂層設計,各部門、各地方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出臺相關舉措,導致政策缺乏系統性和碎片化。第二,部門間政策不協調甚至相互衝突。

  四是高端要素支撐不足,“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嚴重制約新舊動能轉換。無論是新動能培育還是舊動能改造,都離不開人才、資金、科技等高端要素。從實踐看,高端要素支撐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瓶頸。第一,高端人才供給短缺。如目前快速發展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行業面臨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嚴重不足的制約,特別是大數據分析挖掘演算法、大數據建模等高端人才更為缺乏。第二,創新能力不足和技術轉移轉化困難,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企業從事科技創新意願和能力不足。第三,資本“脫實向虛”導致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第四,要素流動不暢影響資源優化配置。

  推進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徑和建議

  報告認為,培育産業新動能的核心是通過要素品質提升和優化組合,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為經濟持續增長找到新的引擎和動力。産業新動能的形成主要來自科技創新、需求變化、制度變革等三個方面,是以新生産要素為支撐、以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突破和應用為主導、以需求變化為導向、以制度變革為保障的産業發展新動力。與傳統動能相比,産業新動能在投入要素構成、生産經營模式、産業組織形態、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衡量産業新動能形成的主要標誌是“四新”,即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具有時空並存性、漸進性、艱巨性等內在特質。

  報告強調,經濟增長的過程亦是産業新舊動能不斷轉換的過程,産業新舊動能轉換既是一場生産力革命,也是一次生産關係變革,涉及觀念理念、體制機制、管理模式、要素投入等多方面重大調整,需要處理好新興産業發展和傳統産業改造、傳統要素提質和新要素培育、技術突破和産業化應用、創新成果數量和創新品質“四大關係”。

  報告建議,針對制約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諸多障礙,要在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體制壁壘和政策障礙、優化政府服務、強化要素保障、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聚焦發力,推動産業新舊動能轉換從“星星之火”變為“燎原之勢”。

  一是改革發力破除體制壁壘和政策障礙。推動産業新舊動能轉換關鍵在於體制改革。要圍繞制約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大改革力度,創新制度供給,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好地服務企業和群眾,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第二,抓住2018年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契機,大幅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切實打破要素市場和服務業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全面推進壟斷行業競爭環節向社會資本開放,取消不合理的經營範圍限制,為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第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第四,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加大侵權懲罰性賠償力度。第五,做好政策協調,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

  二是創新驅動引領産業新舊動能順暢轉換。首先,明確創新不僅聚焦于高新技術産業等領域,也應注重推動創新成果加速應用到傳統製造業、農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上。其次,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再次,持續夯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最後,構建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

  三是先破後立構建符合“四新”特點的監管新模式。産業新動能大都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之上,具有前瞻性、先導性、不確定性等特徵,其發展壯大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管理體系和寬容的制度環境。因此,應建立和完善包容審慎的監管制度,以鼓勵和支持的態度給予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充分的容錯空間。

  四是“量”“質”並舉強化要素供給保障。推動産業新舊動能轉換,要有高品質的生産要素作支撐,特別是要按照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的要求,增強科技、人才、金融對産業新舊動能轉換的支撐能力。首先要增加新生産要素供給。其次要提升傳統要素品質。

  五是擴容提質深度參與全球産業分工合作。首先“擴容”,將自貿區成熟可複製的外商管理制度儘快推廣到全國,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其次“提質”將外貿戰略和政策導向從“大進大出”調整為“優進優出”。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