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青山間繪就生態富民圖

2018-06-28 09:34:13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鄭思雯

  北倚祁連山,南濱青海湖,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海北州)就坐落于這片山水之間。這裡有秀美動人的金銀灘草原;有壯觀的百里油菜花海;有碧波盪漾的純凈聖湖;有巍巍祁連山下生態大牧場,千百萬年來,大自然像是一位雕刻大師,又像是一位畫家,造就這幅壯美山河圖。

  在這幅壯美山河圖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另一張圖,正是海北州人用智慧、辛勞繪就的生態産業富民圖。在這幅圖上,一條生態畜牧業之路清晰可見;在這條路上,海北州人走得既堅定,又鏗鏘有力。定標綠色發展,借力科技創新,推動融合發展,每一次,每一個決定,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只為一個目標——守好生態,助民增收。

  以草定畜,草畜聯動

  綠色發展:還草原處處生機盎然

  堅持生態優先,這是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最高要求;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這是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核心所在;加快合作社股份制改造,這是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最優方向;實現生態、生産、生活共贏,這是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終極目標。其實,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點滴都可以濃縮成四個字——綠色發展。

  2017年,海北州剛察縣成為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並開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時任剛察縣農牧局局長才讓説:“生態畜牧業與農牧業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內涵是一致的。我們堅持以草定畜,草畜聯動,同時又大力發展飼草産業,加快形成種養結合模式,為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目前,剛察縣每年種植人工草地3萬畝,建成年加工3萬噸的飼草加工廠一處,不僅有效保障了生態畜牧業發展對飼草料的需求,而且還極大地減輕了天然草場承載壓力。草原的壓力小了,生態也就好了,剛察草原漸漸恢復了昔日的生態盎然。

  在祁連縣野牛溝鄉沙龍灘地區,“封、圍、育、種、管”草地治理新模式的應用,讓這裡的黑土灘和沙化草地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生態治理和草畜聯動“雙贏”。據相關監測數據,2016年,沙龍灘地區黑土灘植被蓋度提高70%,鮮草産量從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以上。

  對於綠色發展的追求,對於草原生態的保護,海北州探索還遠不止於此。

  2015年8月,祁連縣達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正式開始股份制改造。在改造的具體要求裏,有一條是入股合作社的草場必須實現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合作社監事長南木加告訴記者,就是入股的草場要經過專業部門核算載畜量,算出可以入股牛羊的數量,多出來的必須出欄。

  祁連縣生態畜牧業試驗區辦公室主任馬金雲説:“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成為推動綠色發展、保護草原生態的重要抓手,通過股份制改造完全實現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草原得到了真正的休養生息。”

  要説發展生態畜牧業以來村裏草原生態發生的變化,南木加具體的也説不出來,但他和村裏人都有一樣的感覺,草原越來越美了,牛羊越來越壯了,人們保護草原生態的意識越來越強了。

  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科技創新:給生態畜牧業插上翅膀

  時間回到2013年6月5日,在海北州剛察縣舉行的青海省生態畜牧業藏羊高效養殖配套技術現場觀摩會的現場,藏羊高效養殖配套技術的創始人之一,來自青海大學農牧學院的教授侯生珍格外引人注意。他正在給在場所有的人算一筆賬,新的技術能讓牧民群眾裏多賺多少錢,能讓天然草場的壓力減小多少。

  “羔羊繁活率提高5%,羔羊6月齡活重比傳統飼養方式提高14~21公斤;對母羊進行科學補飼,在枯草期失重比傳統放牧母羊減少8公斤、損亡率降低2%。扣除補飼的成本,100隻母羊創造的利潤超過6萬元,是傳統放牧條件下的2倍多。而且使天然草場放牧壓力和載畜量降低20%。”聽著這位大學教授的分析,在場的人頻頻點頭。

  不久之後,牦牛一年一胎高效養殖技術應運而生,好技術要造福更多的人。為加快推廣,海北州政府自掏腰包拿出533萬元,用於支持補貼全州31個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技術推廣示範點和77個牧業村大戶推廣試點。從此,藏羊高效養殖配套技術開始在海北州生根,發芽,然後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説起牦牛、藏羊高效養殖技術,剛察縣寧夏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才保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高效養殖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實現了羔羊早期斷奶後統一飼養、統一銷售,大大加快了羔羊出欄的速度,既減輕了草場壓力,又提高了收入。”

  祁連縣扎麻什鄉河東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017年實現分紅78萬元。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監事長劉永俊説:“每年的分紅,高效養殖技術貢獻最大。原來合作社的羔羊繁活率只有60%多,現在能達到98%,而且半歲的羔羊出欄胴體重有30多斤,這些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任何一項科技創新,總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但是,再好的技術只有牧民群眾説它好,那才是真的好。”聊起藏羊、牦牛高效養殖技術對青海生態畜牧業發展的貢獻,對牧民傳統養殖帶來的改變,侯生珍説,“生態畜牧業融入了科技創新,其內涵才更加充實飽滿。”

  草原牧家樂,引領新發展

  産業融合:牧民換個方式巧增收

  從5月底開始,祁連縣青陽溝的“阿柔部落”牧遊驛站就開始忙碌起來了,圍馬場,扎帳篷,挂經幡……每到7月,金銀灘草原風光旖旎,海晏縣達玉部落民俗村裏遊客絡繹不絕,除了欣賞草原美景,遊客們還能親身感受藏族民俗文化;青海湖岸邊的剛察縣泉吉鄉鄉村旅遊度假村也開始紅火起來。

  如今,海北州生態畜牧業發展已經融入了越來越多的産業融合元素。“海北州旅遊資源豐富,這是我們獨特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不能局限在養殖環節,還要大力探索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根據自身條件,或發展加工,或發展休閒旅遊,既能拓寬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空間,也能促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青海省海北州農牧局局長東寶説。

  “今年驛站的規模會擴大一倍,6月中旬已正式營業。”“阿柔部落”牧遊驛站負責人、青陽溝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生産經理仁青東知佈告訴記者,“騎馬、射箭、餐飲、住宿,領略草原大美風光,感受藏族傳統文化,品嘗草原風味美食,都能在“阿柔部落”牧遊驛站享受到。”

  這幾年,草原牧家樂成了城裏人的新去處。青陽溝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資源優勢,在搞好生態畜牧業的同時,村兩委班子決定要試著幹一乾草原牧家樂。不過想想容易,幹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仁青東知布給合作社發展草原牧家樂出了不少點子:“我們有資源,別人有經驗,合作多好。”

  終於,經過多方牽線搭橋,合作社與縣裏的阿柔部落遊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共同出資打造“阿柔部落”牧遊驛站。2016年正式開業,僅僅40多天的營業時間,就收入了7.2萬元,解決了村裏剩餘勞動力和貧困牧民18人,發放工資5萬多元。賺到錢的牧民群眾都樂了,“原來還可以這樣賺錢”。

  仁青東知布説:“看今年的情況,驛站的收入也不會差。已經跟當地旅行社簽好的訂單有10多個,需要接待1000人左右。而且我們要繼續發揮好阿柔地區“哇怡”和“哇之”兩大傳統節日的作用,再增加一些小型文娛活動,更豐富地展示藏族傳統文化,吸引更多遊客。”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